過年回家到底要不要帶幾條好煙貴煙,這是這幾天我那個煙友群里反復提及的話題。
群里的討論一開始很實際。有群友算了筆賬:三百多的給長輩,兩百多的走親戚,還得備些平價的防身,加起來得小一個月工資。"但該花的還得花,這是規矩。"
馬上有人反駁:"現在這社會,攀比都攀到煙上來了。走親訪友還得論等級,這不是錢的事,是心態出了問題。"
討論漸漸熱起來。有群友說他去年給親戚送的煙不夠好,今年都不好意思登門了。也有人感慨:"煙越來越貴,感情反而越來越淡。"
看著群里的爭論,我想起去年發小老王跟我說的話。
去年大年初二串門,我拎著一條三百多的煙去看他,老王開門就笑了:"喲,今兒這是擺闊呢?"
"這不過年了嘛,總得整點好的。"我有點不自在。
"得了吧,"老王從兜里掏出他那包皺皺巴巴的軟包煙,"你還記得咱倆剛出來工作那會兒?工地上一起抽那種最便宜的煙,你還老愛跟我換,說我抽的比你的有味兒。"
他的話讓我沉默了。記憶中的煙味忽然變得清晰:工地的露天茶座,臘月的寒風,兩個年輕人你一支我一支,暢聊著對未來的憧憬,后面因為各自的發展,有人繼續在大城市當牛馬,有人為了家人回到了家鄉發展。
那時候,一包最便宜的煙就能換來一下午的真情實意,現在呢?煙成了人情世故的度量衡。該送多少錢的?該準備幾個檔次?每一根煙都透著精打細算,都要考量人情冷暖。
群里又蹦出新話題:有人說現在抽貴煙的不少,但真交心的朋友反而越來越少。
"過年你遞給我一支三百塊的煙,可咱們能聊的話題怎么越來越少了?"
這句話戳中了我。記得小時候,大人們總愛聚在一起,一包皺巴巴的煙遞來遞去,能從天南聊到地北。現在雖然煙好了,可那種推心置腹的交談卻少了。
"其實抽什么煙根本不重要,"老王的話在我耳邊響起,"重要的是誰愿意陪你靜靜地抽完一支煙。"
是啊,真正的感情,不該用煙的價格來衡量。那些愿意和你分享最普通香煙的人,往往也愿意分享最真實的自己。
今年我就買了幾條平常抽的煙。群里有人問我:"就這些夠嗎?"
"夠了,"我打字回復,"我明白了,與其備一堆用來裝面子的好煙,不如找到那些無需裝點門面的真朋友。"
群里安靜了一會,然后老王發來一條消息:"回家的票買好了嗎,下車了我去接你。"
我笑了。或許這才是我們該找回的東西:那些不問煙好壞,只問人在否的情誼。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