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古鎮的商業攤位上,幾名游客正對著攤位上印著“古法秘制”“清肺養生”的茶煙包裝拍照。這些茶煙包裝五顏六色,甚是惹人喜愛,并且商家打著“健康”“養生”“戒煙”的旗號,吸引了不少游客上前詢問購買。
其實,這類“養生煙”在全國各大景區并不罕見,從茶馬古道到江南水鄉,從5A級景區到網紅打卡點,其身影無處不在。
一、是不是正規產品?
根據國家煙草專賣局2022年發布的《關于茶煙等類煙產品監管的說明》,茶煙類產品因使用卷煙紙、濾嘴棒等煙草專賣品,被明確界定為非法生產的煙草制品。
據記者調查,這類產品已形成完整的地下產業鏈。在福建某茶葉產區,小型作坊將茶梗與劣質煙絲混合,通過染色工藝使產品呈現“古法炮制”的視覺效果;在浙江某包裝印刷廠,工人正批量生產仿冒知名品牌的煙盒,月產量超50萬盒。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類產品正通過短視頻平臺實現病毒式傳播。某頭部主播曾創下單場直播銷售茶煙12萬盒的紀錄,其話術“0尼古丁、可清肺”被平臺判定為違規宣傳后,商家迅速轉向“場景化營銷”,在青城山道觀前拍攝道士品吸視頻,在茶馬古道設置“古法煙道體驗區”,甚至推出“戒煙打卡21天送茶寵”活動。
茶煙就是游走在灰色地帶的“三無”產品。但根據現行法規,只有含有煙絲的產品才被認定為煙草制品,這種屬于煙草專賣品范疇的才會被各地煙草專賣局監管。然而,目前市面上大多數茶煙都標榜不含尼古丁和煙葉成分。對于這類產品,由于不屬于煙草專賣品范圍,煙草部門沒有直接管轄權,所以使得一些商家得以鉆法律空子。
二、是否有危害?
中國疾控中心煙草控制室主任王立群曾指出,茶煙燃燒產生的PM2.5濃度是普通香煙的3倍。茶葉中的茶氨酸在高溫燃燒時會轉化為丙烯醛,這種物質正是二戰時期神經毒氣芥子氣的核心成分。記者委托專業機構檢測發現,某款售價88元的“養生煙”中,甲醛含量達0.12mg/m3,超過室內空氣質量標準3倍;鉛含量超標15倍,長期吸入將導致不可逆的神經損傷。
更隱蔽的危害來自心理成癮機制。茶煙中添加的咖啡堿在燃燒時會產生類似多巴胺的刺激效果,某三甲醫院呼吸科接診數據顯示,連續吸食茶煙3個月的患者,其戒斷反應強度與吸食傳統香煙無顯著差異。一位23歲的消費者自述:“開始以為是健康替代品,結果三個月后咳嗽帶血絲,CT顯示雙肺出現磨玻璃影?!?/p>
這些被標榜的所謂“零尼古丁、天然本草、健康替煙”,不過是商家編織的營銷噱頭,實則暗藏健康陷阱與成癮風險。
三、都是哪些人在購買?
各大景區中,這類煙草制品不論包裝、名稱看起來都很陌生,甚至聞所未聞,但是依然有不少人購買。到底是哪些人群在購買消費呢?在暗訪中發現,購買者主要是以下三大群體:
養生焦慮群體:占比42%,以45-60歲中老年男性為主,他們普遍患有慢性咽炎,將茶煙視為“中藥替代品”。
潮流獵奇青年:占比35%,18-25歲群體中,68%受短視頻平臺“國潮養生”概念影響,將吸食茶煙視為社交貨幣。
監管套利商家:占比23%,部分煙草零售戶將茶煙作為“補充品類”,某縣城便利店老板透露:“賣一包茶煙的利潤是普通香煙的2.3倍,還不用交專賣稅?!?/p>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這類產品正通過“旅游伴手禮”模式向低線城市滲透。在貴州某貧困縣,茶煙已成為婚禮回禮的新選擇。
四、消費者怎么維權?
面對這類新型煙草制品,消費者一定要擦亮眼睛,面對商家的忽悠千萬不能大意。
首先要核查資質。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生產企業是否具備煙草專賣許可證,凡包裝標注“QS”或“SC”編號的均屬違規。
其次是保留證據。購買時全程錄像,重點拍攝商家“清肺”“戒煙”等功效宣傳話術,這些將構成《廣告法》第55條規定的違法證據。
另外要利用維權通道。打12313煙草市場監管熱線舉報非法生產,通過12315平臺投訴虛假宣傳,涉及金額超5000元可向公安機關報案。
在法律層面,2025年1月生效的《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修訂案已明確:凡使用煙草專賣品生產非煙草制品的,處貨值金額20倍以上罰款。
當健康成為消費主義的最新注腳,我們更需要保持清醒。那些在景區煙霧繚繞中若隱若現的“養生”承諾,不過是資本精心編織的謊言。記住:真正的健康從來不在煙霧里,而在每一次拒絕誘惑的清醒選擇中。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