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寫給還在糾結“抽什么、怎么抽”的兄弟們,也寫給十年前的我自己。)
以前抽的是“場面”,現在抽的是“日子”
2008年我剛跑銷售,兜里揣兩包煙:一包紅塔山自己抽,一包軟中華“敬領導”。那時候覺得,煙價就是身價,打火機都得用Zippo。直到前年公司裁員,我成了“被優化”的那批人。賠償金到賬那天,我蹲在樓道里點了一根中華,突然覺得味兒不對——不是煙不對,是心里沒底氣了:這一口下去,是孩子補習班的錢。
第二天我去了街口小店,第一次認真問老板:“有沒有便宜點、勁兒小點的?”老板遞給我一包細支長白山,12塊。我抽了一口,居然沒嗆。那一刻我明白:以前抽的是面子,現在抽的是里子。
身體開始“算賬”,咳嗽成了鬧鐘
以前熬夜寫方案,一晚上兩包煙是常態。去年體檢,醫生拿著CT片問我:“你抽煙幾年了?肺的顏色都變了,總咳嗽就少抽點吧!”我沒敢吱聲。
回家我把抽屜里的爆珠、薄荷、中支全翻出來,一算:焦油量12mg的占了一大半。第二天我跑了三家店,終于找到8mg的細支,還順手買了盒口香糖。過去,咱對“焦油量”、“煙氣煙堿量”等術語漠不關心,如今成為了選購時的重要參考指標。
政策卡脖子,錢包先投降
以前覺得“抽煙自由”,現在才知道自由有價格。去年開始,老家縣城的低價煙斷貨了。我算了筆賬:原來一天一包11塊的紫云,現在得買16塊的利群,一個月多花150。150夠給車加半箱油。
更狠的是“全面禁煙令”。以前蹲辦公室樓道抽,現在的公司沒地方抽,得下樓走200米。下雨天一邊抽煙一邊心疼鞋,抽完還得嚼口香糖遮味兒。同事調侃:“你這不是抽煙,是渡劫。”我苦笑:劫就劫吧,誰讓咱戒不掉呢。
社交規則變了,煙不再“萬能”
以前談客戶,先遞煙再說話。前兩天見一個90后甲方,我習慣性掏出煙來,對方擺擺手:“哥,我戒了。”那一刻我像個落伍的土老帽,只能把煙盒揣回去,尬笑著聊方案。
回家后我把剩下的半條中華塞進了柜子最底層。不是舍不得抽,是知道沒人接了。現在出門帶兩包:一包細支自己抽,一包薄荷糖給不抽煙的朋友。
開始“算計”每一口煙
現在買煙,我比女人買口紅還精:焦油量、價格、口感、包裝能研究半天。朋友笑我“窮講究”,我說你不懂:這叫“精準吸煙”。早上上廁所來一根8mg的細支,醒神不嗆喉;午飯后嚼顆口香糖,壓壓煙癮,能少抽半根; 晚上加班實在熬不住,才獎勵自己一根爆珠——還得掐掉三分之一。
煙量從一天一包半降到半包。老婆說:“你現在抽煙像做化學實驗。”我嘿嘿笑:實驗對象就是我自己。
寫給還在糾結的兄弟們:
我知道有人罵我們“活該”,也有人說“想戒就戒”。但抽煙這事,跟減肥一樣,說易行難。我不勸你戒煙,只勸你“算一算”:
算算這一口煙能不能讓你放松點;
算算這一口煙能不能在你工作的裉結上讓你頂住壓力;
算算這一口煙,是否在經濟上輕松負擔。
如果算完還想抽,那就抽吧——但別瞎抽。選個焦油低的,找個沒人的地方,抽完記得漱口。煙民也有尊嚴:我們可以戒不掉,但要抽得明白。
原創聲明:本文系煙草在線用戶原創,所有觀點、分析及結論均代表作者個人立場,與本平臺及其他關聯機構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決策建議或專業指導。本平臺不對因依賴本文信息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后果承擔責任。
版權聲明:未經作者書面明確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全文/部分轉載、摘編、復制、傳播或建立鏡像)使用本文內容。若需轉載或引用,請提前聯系煙小蜜客服(微信號tobacco_yczx)獲得許可,同時注明作者姓名及原文出處。違反上述聲明者,作者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