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兩點的燒烤店仍有半數滿座,便利店的關東煮柜臺前總排著長隊,外賣平臺深夜訂單中“夜宵”標簽的搜索量三年持續上漲……
如今,夜宵早已跳出“解餓”的原始定義,成為年輕人社交的第二會客廳、打工人的情緒釋放閥。面對這一具有大量活躍用戶參與的消費場景,煙草也應積極參與進來。
01、夜宵的“正餐化”蛻變
2015年前后,夜宵還只是加班族的應急口糧——寫字樓樓下的烤冷面攤、便利店加熱柜里的便當,解決的是“餓”的生理需求。2018年外賣平臺興起后,客單價30元以上的“品質夜宵”訂單占比突破40%,小龍蝦、潮汕牛肉丸等原本屬于正餐的品類,開始頻繁出現在深夜訂單中。到2023年,連鎖餐飲品牌集體下場,以外賣、延長營業時間等方式,增加夜間消費場景,也讓夜宵跳出了“廉價”“簡易”的刻板印象。
這種轉變背后,是城市化進程中生活方式的重構。996工作制讓“深夜食堂”被需求,Z世代“晝伏夜出”的作息催生了“夜宵社交”,再加上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外賣騎手的即時化回應,夜宵從單純的進食場所變成了社交主場。
夜宵的“正餐化”蛻變,本質是消費場景對生活方式的精準適配。回望煙草消費場景,正站在類似的歷史節點上,尤其在夜宵這個新興社交場域中,煙草消費的場景迭代已初現端倪。
02、從佐餐到儀式:消費場景的進化邏輯
夜宵的升級路徑頗具啟示性,其本質是通過場景重構滿足多元需求——加班族需要即熱型簡餐,朋友小聚需要氛圍感空間,養生黨需要低卡選項。這種因需求細分而帶來的場景精準匹配,再到消費體驗增值的邏輯,同樣也適用于煙草消費領域,特別是在夜宵場景中更顯突出。
傳統煙草消費場景長期停留在功能滿足的層面:煙盒是社交貨幣,遞煙是禮儀符號,吸煙區是固定場所。但當Z世代成為消費主力,當悅己需求超越社交需求,場景升級便成為必然。尤其是26-35歲的年輕人,會因包裝設計、特別的味道嘗試新品,這更反映了對場景儀式感的強烈追求。就像夜宵時有人偏愛冰啤酒配烤串的酣暢,有人鐘情熱茶配點心的閑適,煙草消費也開始呈現出與夜宵場景深度綁定的個性化表達。
03、煙草新消費場景的三重突破
從固定場所到流動空間。
當下,煙草新消費場景需要打破空間桎梏,更靈活地嵌入生活軌跡,而夜宵場景正是這種流動特性的典型場域。在合規框架內,可優化燒烤店、大排檔等夜宵場所的吸煙區設計,用綠植隔斷營造半開放空間,既保留通風性又不失私密感。
針對戶外夜宵場景,可從產品便攜性上入手,如推出適合單手開合的輕量化煙盒、防油污的防潮包裝、短支煙等,讓消費者在剝小龍蝦、擼串的間隙能便捷取用,實現從定點消費到隨需消費的轉變,就像外賣APP能精準匹配夜宵需求一樣,煙草產品也在適配夜宵的動態場景。
從社交工具到自我表達。
煙草產品需要被賦予更多的文化與個性符號價值,而夜宵社交恰好為這種表達提供了舞臺。
可通過包裝設計的差異化創新,融入地域夜宵文化——比如成都夜宵場景的麻辣煙火氣,可對應推出帶有川劇臉譜元素的限定包裝;廣州糖水鋪的悠閑氛圍,可搭配簡約素雅的薄荷味系列。
朋友圍坐分享小龍蝦時,遞出一支印有本地夜市地標圖案的香煙,既是社交禮儀的延續,更是對地域夜生活文化的認同。
針對不同夜宵場景開發具有辨識度的品類:商務夜宵的包廂里適合質感啞光包裝的產品,露天燒烤攤則適配色彩明快的活力款,讓煙草成為夜宵社交中性格的延伸。
從單次消費到體驗閉環。
煙草品牌可通過持續輸出場景化內容,如“夏夜燒烤攤的三支煙故事”“凌晨兩點的便利店與獨處時刻”等短視頻,將煙草消費嵌入夜宵的情感敘事中,讓單次購買延伸為對夜生活方式的參與感。
04、煙草消費場景升級的底層邏輯
無論是用數據分析理解不同夜宵場景下的煙草消費習慣,還是用技術支撐產品的味覺差異、包裝特色,技術創新都是場景升級的重要支撐。
除了技術外,文化是場景沉淀的核心動力。場景升級的終極目標是融入大眾的生活方式,形成獨特的消費文化符號。這需要從煙草消費的社交屬性、情感價值出發,結合不同群體的夜生活態度與文化偏好,構建具有認同感的場景內涵。
當煙草產品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成為夜宵煙火氣中的有機組成,當消費不再是簡單的購買,而成為夜生活方式的表達,這個行業的場景創新,才算是真正活了起來。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