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山東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濟南卷煙廠的一處地下室,曾經被鹽漬染白的墻角,如今貼著醒目的設備狀態看板,綠色“正常運行”指示燈持久閃亮。誰都不曾想到這套管鏈機自動加鹽的“明星設備”曾經是車間的“堵心設備”。
圖為小改小革創新小組組長韓旭講解自清潔裝置使用方法。
潮濕地下室里的“鹽堿之戰”
“又堵了!”電氣維修工韓旭半蹲在設備旁,手持一根磨得發亮的鐵絲,眉頭緊鎖地捅著落料口。他身后鹽罐的紅色報警燈不停閃爍。自軟水處理系統投用以來,潮濕環境下工業鹽板結的問題始終如影隨形。每次堵塞,至少需要兩名操作人員輪番上陣,用鐵錘敲、鐵絲捅,折騰半小時才能勉強疏通。
軟水處理系統是鍋爐運行的“生命線”,而工業鹽的穩定投加直接關系水質軟化效果。韓旭在月度巡檢數據中發現,管鏈機落料口的堵塞頻率與地下室濕度呈正相關。“濕度超過70%,鹽粒就像被膠水粘住一樣。”設備員馮川用紅外濕度計測量時,儀表數值定格在76.3%。
更嚴峻的是,板結的鹽塊如同“隱形殺手”——設備空轉導致鏈條磨損加劇,維修成本逐月攀升,蒸汽供應的能耗損失更是難以估量。“每次看到維修單上‘鹽塊堵塞’四個字,我都覺得臉上發燙。”馮川說。
“金點子”在鐵銹味中萌芽
“必須給管料平臺裝上‘自動牙刷’。”車間小改小革創新會上,韓旭的比喻引發熱議。然而,方案探索之路遠比想象艱難。
第一回合:水沖方案“夭折”
“用水沖洗最直接。”維修工王福盛率先提議。但試驗當天,水流剛觸到鹽塊便引發連鎖反應——融化的鹽水滲入設備縫隙,僅運行三天,管鏈機軸承便出現銹蝕斑點。“這是飲鴆止渴。”小組成員任慧超盯著檢測報告搖頭。
第二回合:機械刮板“卡殼”
電氣維修工呂玉鳳設計的不銹鋼刮板裝置一度讓人眼前一亮。可安裝試運行時,刮板與傳送鏈條的配合誤差導致鹽粒飛濺,投料精度驟降。“就像用鏟子刮玻璃,既傷設備又費料。”操作工們的反饋讓團隊陷入沉思。
第三回合:氣沖方案“破繭”
轉機出現在一個加班的深夜。呂玉鳳調試設備時,無意間看到王福盛用壓縮空氣吹掃工具上的鐵屑。“要是用‘氣刀’對付鹽塊呢?”這個靈光乍現的念頭讓所有人精神一振。連夜召開的“頭腦風暴會”上,環形氣路、扇形噴嘴、0.5MPa壓力......方案雛形逐漸清晰。
小改造釋放大效益
“45度角覆蓋范圍最大!”“60度沖擊力更強!”實驗臺上,王福盛和呂玉鳳為噴嘴傾斜角爭得面紅耳赤。連續72小時測試中,他們用制作了多種角度的噴嘴模型。記錄顯示60度角時,氣流對鹽塊的剪切力提升40%,最終一錘定音。
“壓力大了鹽塵飛揚,小了又吹不干凈。“韓旭守著壓力表反復調試,將0.4-0.6MPa設為安全區間。為防鹽霧擴散,王福盛巧妙設計導流罩,用廢舊不銹鋼板彎折成“氣流走廊”,讓90%的鹽塵回落到收集槽。
“不能總靠人工按鈕。“韓旭帶領團隊攻克PLC程序難關。當管鏈機停止運行的信號觸發,電磁閥自動開啟,3秒脈沖吹掃一氣呵成。隨著第8次調試成功,監控屏上的設備運行曲線終于拉成一道平穩的綠色直線。
該創新成果已通過山東中煙公司創新成果評審,其“氣壓精準控制+模塊化設計”,可推廣至化工、制藥等行業粉粒體輸送系統,為同類型設備防堵清潔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站在煥然一新的設備前,韓旭說:“現在我們車間的‘鹽值擔當’,可是名副其實了!”
如今,動力車間創新墻上又多了一枚獎章。而韓旭團隊的目光已投向更遠處——他們正與高校合作研發AI視覺監測系統,誓將“鹽梗阻”的隱患徹底清零。這場提質增效的攻堅戰,永遠在路上。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