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安徽農網報道 “2014年,我家種了150畝煙,共交售煙葉27300公斤,加上輪作的一季雙晚,總收入將近百萬元。”談到2014年的煙葉收成,楊建濤心里真是樂開了花。
楊建濤原是安徽省涇縣榔橋鎮的種糧大戶。2011年,在縣農委和煙站技術員指導下,采用煙稻輪作生產模式,開始了煙葉種植。在種植過程中,嚴格遵照規范流程,實施土壤改良,標準化移栽,精準施肥,防治病蟲草害,科學“雙打”,科學烘烤,專業化分級,楊建濤種煙收益一年比一年好,2014年更是獲得了近百萬的經濟效益。今年,楊建濤的煙葉畝均單產376斤,上等煙74.4%,交售價格好再加上政府返稅補助獎勵,畝產值5926元。
在涇縣,和楊建濤一樣戶均收入超過60萬的煙農還有很多:同村的管俊松、胡桂寶,黃村鎮的佘迎春,涇川鎮的邵柏祥,蔡村鎮的李春蘭、曹國文,昌橋鄉的謝啟貴、江學兵、潘天云等等,他們只是涇縣現代煙草產業發展中涌現出的一些成功范例。2005年,煙葉產業納入了涇縣縣委縣政府實施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規劃,就按照現代化煙草生產模式,以提高煙農效益為中心,應用煙稻輪作集成技術,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加大新型煙葉經營主體建設指導力度。種煙鄉鎮緊緊圍繞煙水配套工程、烤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展煙區規劃、調整種煙布局,變零星分散種植為小集中、大連片的規模化種植,為實行機械化耕作、專業化服務的現代煙草農業作業模式奠定了基礎,使區域化、規模化種植水平得到明顯提升。2014年涇縣煙葉種植規模發展至12250畝,與2005年相比,種植面積增長10倍,全縣80%以上鄉鎮種植煙葉,達到9個鄉鎮,行政村39個,成立煙葉生產專業服務合作社15個、成立煙葉家庭農場12家,2014年煙葉生產產值6000萬,上繳稅收1000萬,更成就了許多致富能人。
煙葉種植主體逐漸從傳統農戶向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轉變,是現代煙草農業的發展趨勢。近年來,涇縣通過積極引導煙區農戶進行土地流轉,有力地促進發展方式的轉變。2014年全縣種植100畝煙葉以上的農戶有82戶,成立家庭農場12家,全部實行煙稻輪作技術。這種轉變形式有助于煙葉種植主體從單一的生產操作者向復合型的經營管理者逐步轉變,能有效提升經營水平。同時還通過加大合作社建設力度,不斷提升烤煙生產專業化的服務水平。以合作社為平臺,全縣共組建了15個煙葉綜合服務合作社,有效發揮社員特長,進行育苗、機耕、植保、分級等專業隊伍分工,實現100%商品化育供苗,專業化機耕,專業化植保、專業化分級以及專業化烘烤等。
在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的項目中,最讓煙區群眾得實惠的莫過于基礎設施的改善。通過實施煙水配套工程,解決了煙區農村的人畜飲水問題,機耕道的建設有效改善了煙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方便群眾出行和進行農業生產。據統計,2005年至今,涇縣累計投入1.03億元,修建烤房725座,機耕道58公里,育苗大棚125個,育苗工場3個,煙水配套工程2萬畝,共配置農機563臺。
在服務煙葉生產的過程中,涇縣積極依托氣象部門和網絡,建立了煙農短信服務平臺,及時發布煙葉生產節令、病蟲情預報以及異常氣候等信息,確保煙農早知曉,早準備,早防范,落實系列舉措幫助煙農解決生產后顧之憂。并且根據形勢的發展,涇縣已經把煙葉生產保險列為政策性農業保險,建立煙葉生產風險防范機制,降低種煙災害風險,更好地為農民增產增收保駕護航。
按照縣委縣政府制定的煙葉生產發展計劃,2015年,涇縣將對570座烤房進行更新,規劃建設一座高規格現代化煙葉產業科研示范園區,產業園區建設將進一步提升涇縣現代煙草農業建設水平,為涇縣煙葉產業發展豎起更高的航標。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