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玉溪網報道 近日,云南省華寧縣青龍鎮大村村委會丙乙村民小組煙農楊從平對記者說:“烤煙種植效益可挖掘的空間還比較大,去年我建了5座臥式密集型活動板式烤房,上等煙比例一下子提升到79%,烘烤環節煙葉損失率降到5%,目前我主要從膜下小苗移栽和烘烤兩大環節挖掘烤煙種植效益。”
從2013年開始,全國烤煙種植實施三年調控。我市烤煙種植面積每年縮減10萬畝,烤煙生產繼1998年“烤煙雙控”后第二次出現困難。怎樣確保10萬戶煙農減量不減收?我市緊緊抓住烤煙生產方式轉變和科技措施推廣這個核心,通過檢索細節和深度挖掘烤煙種植環節的效益點,實現降本增效和提質增效,提高烤煙種植效益,推進全市烤煙生產健康持續發展。
贏在烤煙生產起跑線上
市政府煙草辦公室的楊其久一邊分析一邊告訴記者,烤煙生產有諸多環節,烤煙移栽尤顯重要,好比一個人站在起跑線上。近年來,在旱情嚴重的背景下,我市從2012年開始推廣膜下小苗移栽科技措施,這項措施具有抗旱節水、省時省工、保溫保濕和減少病害等優點,采用此項技術育苗期可縮短20天,減少20天的育苗管理成本,省去剪葉等工序,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楊其久進一步分析說,采用膜下小苗移栽使往年要5月才能移栽的烤煙,提前到4月就可移栽,贏得了最佳生長期,從而使煙葉收獲期從以前的10月中下旬提前到了9月中下旬,避免煙葉在最后采收期因氣溫偏低出現難烤的問題和雜色多的現象,從而確保煙葉質量,降低了廢煙葉和低等級煙葉的比例。
因此,膜下小苗移栽這一科技措施,使整個烤煙生產過程發生了鏈條式的革命,從降本增效和提質增效兩方面大大提升了烤煙種植效益,為全市烤煙生產指明了方向——贏在烤煙生產起跑線上。
但從我市3年來的實施效果和去年全市46萬畝膜下小苗移栽的技術撐握以及所起作用看,由于認識和措施不到位,還有好大一部分沒有真正發揮膜下小苗移栽的作用和優勢,所以烤煙種植效益第一步還得從膜下小苗移栽深挖,一是靠領導重視,二是靠技術人員對煙農反復培訓,直到掌握該技術措施為止。
膜下小苗移栽技術有多難,好處究竟有多大?楊從平對記者說:“膜下小苗移栽技術最重要的有五個環節:一是深挖大塘;二是一定要小苗移栽;三是先澆塘水后移栽再澆定根水;四是要打孔透氣控溫;五是要適時掏苗。只要做好這五個環節,保管煙苗長得又快又壯。”他還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去年我種了56畝烤煙,全部采用膜下小苗移栽,移栽后15天內都沒請人澆過水,沒花一分錢,煙還長得特別好,如果采用以前的老式移栽法,移栽后每天都要澆一次水,56畝煙田,每天請5個人澆水,每人一天的費用是100元,15天我請工的錢就要7500元。”
踢好煙葉烘烤臨門一腳
據了解,到目前為止,我市經歷了三代烤房建設,第一代為老式土坯烤房,第二代為立式烤房,第三代為臥式密集型烤房。去年在全市推開建設的臥式密集型活動板式烤房是臥式密集型普通烤房的升級版,它們共同的特征是通過植入電腦程序,開啟自動化、標準化、科學化烤煙工藝流程。但臥式密集型活動板式烤房較臥式密集型普通烤房在建設上更省地,每座烤房建設成本可節約資金10000元左右,可拆后再建是其最大特點,省煤是其最大亮點,較臥式密集型普通烤房省煤20%左右,較傳統老式土坯烤房省煤一半左右。
談到從烘烤環節深度挖掘烤煙種植效益,楊從平給記者介紹了他的種煙和烤煙經歷,他說,他從1995年開始種煙烤煙,最早采用的是老式土坯烤房,用柴火搭著煤烤煙,上等煙比例只有30%多一點,烘烤損失率達25%至30%左右,不連柴算,烤一爐煙要1噸多煤。2005年以前還采用過立式烤房烤煙,上等煙比例提高到40%多一點,烘烤損失率達25%左右。2005年到2013年,采用臥式密集型普通烤房烤煙,上等煙的比例一下子提高到65%到70%,烘烤損失率降到10%左右。
接著,楊從平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去年他建了5座臥式密集型活動板式烤房烤煙,56畝烤煙烘烤的煤錢只花了7000元,而2013年他種了30畝烤煙,用臥式密集型普通烤房烘烤,煤錢卻花了12000元。不光這點,去年他用臥式密集型活動板式烤房烤煙,通過電腦控制程序烘烤,烤房能控溫控濕,烤出的煙葉變黃均勻、香氣味濃,上等煙比率達79%,烘烤損失率降到5%。臥式密集型活動板式烤房與臥式密集型普通烤房烤煙相比,僅降低損失率與提高等級兩項,去年就讓楊從平增加了3萬多元的收入,如果臥式密集型活動板式烤房與立式烤房烤煙相比就增加了七八萬元的收入。
市政府煙草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夏伯林說:“從烘烤環節深度挖掘烤煙種植效益是這兩年全市烤煙工作的重點,目前我市臥式密集型烤房覆蓋率低于其他州市,全市臥式密集型普通烤房只有19081座,除去紅塔區、澄江、江川、通海煙區轉移閑置的4000座外,實際使用的只有15000座左右,要讓全市煙區實現第三代烤房全覆蓋,還差15000座左右。”目前,全市還有6萬多座老式土坯和直立烤房還在烤煙,要把這些落后的烤房淘汰掉,全市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還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才能完成這一任務。
青龍鎮大村村委會黨總支書記、主任尹廣才說:“臥式密集型活動板式烤房真是個好東西,去年我們全村建了36座,今年大家爭著建,可惜指標有限。現在我們村有臥式密集型普通烤房196座,還有200多座第一代、第二代舊式烤房還在用,如果到2017年我們村能再建250座臥式密集型活動板式烤房,加上不斷培訓學習,到時全村的烘烤損失率可控制在5%以下。”
每年最少還有2.5億元的效益可挖
怎樣挖掘烤煙生產環節的效益,夏伯林站在全市的角度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說,在煙草公司每座補貼3萬元、市級財政每座補貼2000元基礎上,到2017年全市能建成15000座臥式密集型活動板式烤房,加之原有的15000座臥式密集型普通烤房,可實現第三代烤房在煙區的全覆蓋。到時,可大大提高煙葉等級,全市烘烤環節的損失率可控制在5%以下,那么其帶來的增收有以下幾項:
第一項是因煙葉烘烤等級提高,每公斤煙葉可增加1至1.5元收入,以今年全市7855萬公斤煙葉收購量算,全市因煙葉等級提升增加的收入就達1億元左右。
第二項是降低煤耗帶來的增收,如果臥式密集型活動板式烤房替換掉全市現在使用的全部第一代和第二代烤房,全市一年可節煤8萬噸左右,節約5600萬元左右的煤錢。
第三項是臥式密集型活動板式烤房可大幅降低烘烤環節煙葉的損失率,如果新建的臥式密集型活動板式烤房全部替代全市現在在用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烤房,烘烤損失率可降低10%左右,一年下來全市因降低損失可增收近1億元左右。
第四項,以前建一座臥式密集型普通烤房需4.5萬元左右,現在建一座臥式密集型活動板式烤房只需3.5萬元左右,一座就節約1萬元,15000座可節約建烤房費1.5億元。
當然第四項是一次性的,前三項可是年年都有的。也就是說,不算膜下小苗移栽帶來的效益,通過挖掘烘烤環節這個“金礦”,全市每年可挖掘出2.5億元的效益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