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東方煙草報》報道 進入5月底,位于云南省彌勒市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煙草專賣局(公司)煙蚜繭蜂繁蜂基地,迎來了一年當中的忙碌時節。
“一方面,50多萬畝煙田放蜂進入倒計時,繁蜂大棚內,成千上萬頭煙蚜繭蜂每天在此出生;另一方面,新一輪規模化繁蜂流程亦在基地重啟,為兩個月后80多萬畝非煙田放蜂做準備。處在兩場硬仗的關鍵節點,我們絲毫不敢大意。”基地負責人劉春明告訴記者。
不過,相比煙田,如何在大農業上推廣煙蚜繭蜂防治蚜蟲技術,劉春明充滿期待。劉春明介紹,連同已經在小春作物中推廣的20萬畝,今年紅河州將在100萬畝非煙作物中推廣該技術。“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以后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兄弟見識到這些‘綠色戰士’。”他說。
不止是紅河,在昆明、玉溪、保山、曲靖……煙蚜繭蜂早已飛入瓜果、蔬菜、油菜、玉米等田地執行“剿害”任務。2015年,云南省預計在500多萬畝非煙作物區內推廣煙蚜繭蜂防治蚜蟲技術,這些被譽為“天兵天將”的小蟲,飛出了煙草,飛往了更加廣闊的戰斗天地。
農田里的“蟲蟲特工隊”
“太瘆人了,蟲子爬滿油菜葉時,遠遠地望去,像裹了一層糖衣,沒過幾天,葉子就被啃沒了。”回想起自家油菜園遭遇蚜蟲的情景,云南省玉溪市紅塔區大營街鎮大密羅村村民李和明至今記憶猶新。
不過,這一切已成為歷史。李和明說,現在無論是油菜田還是煙田,要想找到蚜蟲,只能在地里翻開每片葉子仔細察看,“一畝地能找到幾頭就不錯了,它們現在倒成了稀有動物。”
李和明油菜園里發生的改變,很大程度上歸功于玉溪市局(公司)多年來對煙蚜繭蜂防治煙蚜技術的推廣。“人們通常認為煙蚜繭蜂只在煙草蟲害防治上有效果,其實煙蚜的寄主有多廣,煙蚜繭蜂的用武之地就有多大。”玉溪市局(公司)高級農藝師楊碩媛告訴記者,除煙葉外,蔬菜、水果、油菜、豆類和各種糧食作物都是煙蚜的寄主植物,從煙田推廣到大農業上,這也是煙蚜繭蜂防治蚜蟲技術應用的必然邏輯。
正是明白了其中的作用機理,玉溪市局(公司)早在2000年開始在煙田里開展規模放蜂時,就有意識地在實驗區域內其他作物上嘗試推廣。“要把自然生態當成一個整體看待,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如果我們只顧煙田,蟄伏在油菜等作物上的煙蚜來年還是會飛來。”楊碩媛說。
“起初兩年,大家都不相信這比芝麻粒兒還小的蟲子會有這效果。現在我測算了一下,平均一畝地可少打3次農藥,大家都稱這些小家伙為‘蟲蟲特工隊’。”李和明笑著說,“少打農藥省了錢不說,種出來的油菜、玉米都是無公害、綠色食品喲!”
“前幾年,玉溪市連續3年干旱。為防止蚜蟲害發生,我特地去田地里看了一下,蚜蟲數很低,根本不用擔心,這就是多年來我們持續放蜂的結果。”楊碩媛說,2013年玉溪煙區實現煙蚜繭蜂防治蚜蟲技術100%全覆蓋,并于2014年成功在大農業上推廣70萬畝,2015年預計達120萬畝。
規模化的“綠色集團軍”
不只是煙蚜繭蜂,近年來,云南省局(公司)在以往生物防治研究的基礎上,還及時開展麗蚜小蜂防治煙粉虱、齒唇姬蜂防治煙青蟲等技術的研發與推廣,“蟲蟲特工隊”不斷有新成員加入,一支頗具規模的“綠色集團軍”在云嶺高原日漸壯大。
集團作戰,必須發揮聯合指揮的優勢。為了讓“集團軍”盡快深入戰區,云南省局(公司)和有關部門積極展開合作,不斷夯實生物防治的推廣基礎。
“從今年起,我們開始和云南省農業廳植保植檢站開展合作,采取聯合承擔科技項目的形式在大農業上推廣煙蚜繭蜂防治蚜蟲技術。”云南省局(公司)科技處處長余硯碧說。
根據項目規劃,云南省局(公司)決定在玉溪市、曲靖市、保山市、紅河州、昆明市五地區,實現煙蚜繭蜂防治蚜蟲技術大農業推廣面積500萬畝,并給予五家州、市局(公司)相應的經費支持和規模化繁蜂技術指導;云南省植保植檢站組織省、州(市)和縣級植保植檢站專門釋放煙蚜繭蜂。
為了讓植保植檢人員詳細了解生物防治技術要領,云南省各煙區煙草部門積極開展相關技術培訓。“今年4月7日,州縣兩級植保植檢人員約80人來基地參加了技術培訓。”劉春明說,“下一步,趕在7月大規模放蜂前,我們再組織一次培訓,爭取將鄉鎮一級植保人員也納入其中。”
集團作戰,及時的兵員補充必不可少。
“從全國看,云南煙蚜繭蜂防治蚜蟲技術力量強、推廣基礎好、設施配套全。可隨著推廣力度加大,如何有效供應本省本區域甚至其他適宜省份適宜區域的繁蜂放蜂需要,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余硯碧說,
基于此,云南省局(公司)未雨綢繆,加速種蚜、種蜂的商品化、工場化、集約化擴繁研究,力爭在2~3年內進一步提高規模化繁蜂效率并實現煙蚜繭蜂的商品化供給。
——紅河州局(公司)通過開展僵蚜冷藏存儲研究,將僵蚜保存時間從常規的7天左右延長到30天,極大地方便了僵蚜遠距離運輸。
——玉溪市局(公司)集成創新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煙蚜繭蜂規模化繁殖和高密度飼養工藝,將繁蜂棚內每平方米繁蜂量提高到12萬頭,繁蜂效率明顯提高。
——保山市局(公司)于今年正式立項《煙蚜繭蜂規模釋放的生態效應研究與應用》,在探索實現商品化供給的同時,適時引入最佳防治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維度,達到三者有機統一。
“煙蚜繭蜂防治蚜蟲技術的出現是煙草人的光榮,我們會繼續提升該技術服務大農業的水平,展現行業正能量,為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作出自己的貢獻。”對于這項技術的推廣,云南煙草科技人員信心滿懷。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