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海峽都市報》報道 據說,在福建省漳州市長泰縣后坊村,曾有臺灣煙草的發源地。為了證實這一信息,閩南網記者前往當地探秘。
村里的老人家對長泰煙草流傳至臺灣一事,并不清楚,這一說法還有待考證。不過,記者發現,長泰煙葉在明清時期確實盛極一時,品牌煙絲還遠銷海內外。在40年代到70年代,全縣種植曬煙、烤煙面積廣,產量大。
尋訪:村里老阿伯對烤煙曬煙記憶深刻
在后坊村村委林先生的指引下,記者來到后坊村馬厝自然村。該自然村有20多戶人家,共120人左右。村民鄭建發是該自然村的組長,年近50歲。他說,在孩提時,村里就種植了很多煙草,有很多煙草房,常有煙草需要曬干。
為了解更多相關的歷史故事,鄭建發帶記者到其家中拜見他82歲的父親鄭龍興。在鄭阿伯十多歲時,他就聽父母講過,這些煙葉曾流傳到臺灣,但都沒有相關記載。
住在隔壁的另一位阿伯,今年73歲。他回憶到,幾十年前,在他家種植烤煙兩三畝。當時一畝可收成曬干后的煙葉70至100斤。這里的人們經常挑米、木炭、煙葉等,翻山越嶺到廈門灌口去賣。阿伯自家人也有人抽煙,用不完的就擔去賣,換回食用的油和鹽。
鄭龍興阿伯也經常肩挑自家的煙葉到灌口。他回憶,40年代時,一斤價格一毛多。當時,村里人也有挑到長泰縣城統一收購的。
“我們這里的土壤是紅色的,非常好。”在一旁的鄭先生介紹,后坊村紅土壤生產出的煙葉呈偏黃色,經烤煙房烘烤后,好看、不厚、非常香、味不濃。這里的煙葉雖然產量不高,但是品質好。這位先生還講到,六七十年代的烤煙房里,大家都會將串好的煙葉成排放置,燒大鍋水,用水蒸氣熏烤。
據兩位老人家回憶,村里沒種煙葉已有四五十年了。按這個時間推算,結束大規模種植,大概在70年代末。而關于煙葉的一些事情,現在的年輕人基本都不知道了。
記載:長泰煙葉馳名海內外 曾大面積種植
關于煙葉的歷史,《長泰縣志》倒記載了不少。當中講到:明清時,長泰盛產煙葉,品質優良。康熙《漳州府志》載:“漳煙稱最,聲價甲天下,漳又長泰最勝,人多種之,利甚多。”
而在明萬歷三年(1575年)長泰就開始種植煙葉,早為曬煙,主要產地在天柱山、善化里、石銘里一帶。后坊村就在天柱山腳下。
據記載,長泰煙葉以色、香、味俱佳馳名海內外,徑侖的虎田墘和枋洋的龍潭坑兩地尤佳。邑人把這兩處所產煙葉加工成煙絲,稱“龍虎煙絲”,遠銷海外。名牌煙絲還有“鹿牌”,也遠銷海外。清末,日本“三井洋行”在巖溪設點開業,大量收購長泰煙葉。
記者也從煙草部門獲悉,在清朝嘉慶年間,長泰縣枋洋鄉煙商蔡長安創辦銀山煙行,產品暢銷南洋群島,以煙致富,建有“泰芳”樓一幢,竣工于嘉慶五年(1800年)。
長泰縣林墩村村民林天定五兄弟,繼承祖傳煙葉生意,分別經營5家煙行。林天定經營的奇蘭煙行生產鹿牌煙絲遠銷臺灣、南洋各地。嘉慶年間,興建“奎壁齊輝”樓,至今保存基本完好。
同時,《長泰縣志》中對民國及之后的種植生產面積也做了記載。這些信息也從另一方面印證了鄭龍興老人和鄰居鄭阿伯的回憶。
據了解,民國34年(1945年),全縣生產煙葉425噸,其中外銷30噸。1949年,曬煙種植面積4695畝,產量256噸,畝產55公斤。1962年以后,年種2000多畝。
1965年,長泰縣開始引種烤煙,種植350畝。從此,烤煙面積逐年增多,而曬煙面積逐年減少,幾近絕跡。1977年種植烤煙4452畝,總產302.7噸,畝產68公斤,面積、總產、畝產量皆為歷史最高紀錄。
1978年后,因種煙經濟效益比其他經濟作物差,種植面積減少。至1990年,煙葉(烤煙為住)種植面積537畝,總產38.2噸,畝產71公斤。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