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東方煙草報》報道 從高處遠看村寨,白墻灰瓦新磚房,幢幢民居嵌在山腰上。走近村寨,田間路上走來了搖頭晃腦的牛群,巷口中竄出了呼嘯而至的孩子們,一位老阿爸端著水煙筒坐在村口打望,而各家院墻不時冒出杜鵑、三角梅……置身此間,如入畫中。
這里是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謙六彝族鄉乍乃村。
“走爛泥路,種巴掌田,吃救濟糧,戶均收入不到2000元,這是5年前的乍乃;新路通了,住進了新房,家家有電器,越來越多的人過起了小康生活,這是如今的乍乃村。”村民李金武激動地向記者介紹。
是什么讓這個位于祖國西南邊陲的小山村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答案就在那里。”順著李金武手指的方向,一座座整齊的烤房映入記者眼簾。看來,乍乃村的蝶變緊密地和烤煙生產聯系在一起。
乍乃村海拔1600米,村內漢族、彝族、拉祜族等混居,人均耕地面積1.97畝。山高,地薄,收成差,通往外界的只有一條坑坑洼洼的土石路。
“打從記事起,填不飽肚子的日子就沒有斷過。”年近50歲的村民陳圣告訴記者,乍乃村經濟結構單一,基本上以種植玉米、水稻為主。多少年來,靠天吃飯的情形并未根本改變。
村民們并不是沒有努力過。早些年,栽茶樹、種桃子、種桑養蠶,各種適合山村經濟發展的農作物乍乃村幾乎統統試了個遍,可都不成氣候。
這其中,就包括烤煙。早在上世紀90年代,乍乃村就有人嘗試種過烤煙,可限于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等原因,烤煙產業并沒有發展起來。正是有著這層疑慮,當2011年瀾滄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在乍乃推廣烤煙種植時,李金武僅試種了半畝。
要想讓夢想中的“金葉子”在這片土地上把根扎牢,煙草人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煙村建設,基礎先行。”瀾滄縣局(分公司)局長、經理薛金國說,早在規劃之初,他們就對乍乃村進行了認真考察。蓋烤房、建管網、鋪設溝渠……僅2011年,他們就建設生產基礎設施項目64件,投資金額達246萬元。
與傳統農作物種植相比,烤煙種植是個“技術活”。為了讓煙農們在短時間內熟練掌握從移栽到烘烤的一整套技術,謙六煙站工作人員沒少動腦筋。
當地老鄉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單純的知識講解事倍功半。他們就創新輔導方式,將當地煙農一些正確的操作要領拍攝成宣傳短片。下鄉培訓時,煙站的輔導員們就帶著投影儀、音響等設備,將視頻放給大家看。“別人家是怎么種的,自己又是怎樣種的,操作不當會有什么影響,不用我們多說,大家都能領會到。”謙六煙站站長刀有華說,“這種方式對一些新技術的推廣和上了年紀的老煙農特別有效果。”
“這次確實不一樣。”煙農周云瓊高興地說。起初她還擔心自己年紀大、沒經驗,種不好煙。如今,經過煙站的精心指導,她已經成為村子里有名的種煙能手。
而在這短短五年,李金武家烤煙種植面積從最初的半畝增加到如今的十多畝。相比最初的猶豫不決,他已經成為一位地道的“鐵桿煙農”。
“半畝煙收入就超過2000元,幾乎頂我過去一年的收入。”嘗到種煙甜頭的李金武心里樂開了花。隨著種煙面積的擴大,李金武一家的生活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家里早已用上了冰箱、洗衣機,還買了小摩托,再過幾天還要蓋新房。”
“一畝苞谷收入400元,水稻700元,好一點的茶葉1000元,而烤煙至少收入4000元。你說種哪個劃算?”陳圣為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幾年下來,陳圣一家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還住進了二層小洋樓。
據統計,2011年至今,乍乃村種煙戶數從60戶增加到140戶,產值亦從40萬元擴大到200多萬元。烤煙,已經成為這個小山村的第一產業、致富產業。
臨別前,李金武一再邀請我們到他的煙田中看一看。此時,天空中飄起了蒙蒙細雨,雨水滋潤過的煙苗愈顯生機勃發。眼前的一切,讓李金武興奮得像個孩子:“看,連老天都來幫忙,今年一定又是個豐收年!”
乍乃村,在一條由“金葉”鋪就的致富路上,正邁向更為美好的未來。
?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