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中國農業新聞網報道 “加入合作社后,按時拿工資,每年收入2萬多元,比自己種煙穩定多了。”綠油油的煙地里,童康貴一邊采摘著成熟的煙葉一邊高興地告訴記者。
童康貴是重慶市南川區三泉鎮馬嘴村四組的留守婦女,今年43歲。過去,她種了2畝烤煙,一年收入不過五六千元。2012年,村里成立烤煙專業合作社,童康貴將自家土地流轉出去,入社做起了職業煙農。
在南川區,已建起15家烤煙合作社,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解決了周邊農戶的就業難題。目前,全區共有2000余職業煙農,多為農村留守婦女或留守老人,通過煙葉生產經營“合作在社、服務在社、成長在社、致富在社”的帶動,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
2008年以來,重慶市海拔800-1300米中高山煙區蓬勃發展的煙農專業合作社,成為推動煙葉生產方式轉變、創新煙葉生產組織形式、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助力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載體。
合作社有搞頭 專業化提升致富產業
“合作社還是有搞頭,去年我分了一千多,今年又有好幾百,現在入股上限提高了,我準備再投一點。在合作社,不用操心技術,也不用擔心設備問題,我們老百姓很放心。”大同鎮大河村煙農劉華彬對昌輝合作社的發展充滿信心。劉華彬所說的昌輝合作社,是當地第一個烤煙專業合作社——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昌輝烤煙種植股份合作社(簡稱昌輝合作社)。
八月的桑柘鎮太平村,連片的煙地里到處都是煙農忙碌的身影,采摘、運輸,個個臉上洋溢著喜悅。打窩、播種……煙地套種蔬菜,煙農們收獲的同時,又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昌輝合作社負責人張澤朋告訴記者,這段時間正值采摘、烘烤的關鍵時節,由于當地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煙農又要采摘、又要烘烤煙葉,人手很緊張,為了減輕煙農的生產負擔,今年煙農只需要把煙葉從地里采摘運送到集中烘烤點就行了,其余的工作都由合作社來完成。
昌輝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按照“普惠制、廣受益”的原則,入社煙農可享受合作社專業化服務和低于市場的價格,其中,入股煙農可享受合作社經營利潤的分紅。按照每股100元,最多可持有20股,以此作為年底分紅依據,多入多分、少入少分,入股金額越多收益越大。同時,合作社監事會與煙草站協同監督,防止出現入股金額過大,杜絕大量股本操縱合作社的現象發生,以此維護全體社員的利益。
張澤朋介紹,與大面積生產相比,合作社專業服務覆蓋區域煙農畝均用工有效控制在20個,畝均用工減少5—10個,畝均成本支出減少200元以上。
2014年,昌輝合作社專業化服務覆蓋面積達20000畝,其中專業化育苗達100%,專業化機耕起壟、植保、烘烤服務覆蓋率分別達67.4%、38%、77.4%,并依托太平烘烤工場開展集中專業化分級3700余擔。在多元經營方面,合作社堆制生產農家肥801噸,利用育苗大棚、輪作煙田開展高山蔬菜種植,并投資修建養牛場一處。同時,合作社還開展了專業化運輸、烤房維修維護等多項服務。2014年,昌輝合作社共實現盈余22.06萬元,向333戶入股社員進行分紅達10萬元。
與昌輝合作社一樣,全市煙農專業合作社將煙葉生產關鍵環節統起來,推進標準化生產,從而實現提質增效目標。目前,全市備耕、育苗、備栽、移栽、田管、烘烤、收購各環節標準化生產技術執行率、到位率均達到90%以上。
與此同時,合作社致力于提升煙葉專業化服務水平,實現專業化育苗全覆蓋,機耕、植保、烘烤、分級4個環節覆蓋率均達到40%以上,移栽、施肥、采收、運輸專業化服務逐步拓展,育苗移栽一體化、采烤分收一體化等創新模式得到逐步應用。
一煙多“吃” 合作社自己會“造血”
“這些年政策好,煙農的收益越來越高了。”近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潤溪鄉白果村,喜潤烤煙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田茂勝向記者介紹。在喜潤合作社的帶動下,遠近村民走科技種煙路子,去年543戶入社農戶的煙葉銷售總收入達4300萬元。
白果村位于海拔1300多米的高山上,交通條件差,也一直沒什么像樣的產業。前些年,一些村民試著種植烤煙,也算有了些收入。但年輕人嫌種煙辛苦、掙錢不多,照舊往外跑。
今年43歲的田茂勝是靛水街道文武居委人,種了20多年的煙,是遠近聞名的種煙“狀元”。2012年,他牽頭成立了喜潤烤煙種植合作社,要帶領遠近煙農抱團發展。
合作社的發展趕上了好時候。近年來,彭水煙草分公司投資為白果村配套修建了長11.8公里的煙田機耕道、11座煙田蓄水池、112座煙房,村民種煙再也不用四處挑水,煙葉運輸也無需肩挑背磨了。隨著條件不斷改善,合作社煙農戶均種煙面積很快超過了20畝,效益直線上升。
“與此同時,合作社對入社煙農實行技術指導、各生產環節統一技術標準,這既可以促進先進技術的應用,又推動了煙葉標準化生產,推動了白果村煙葉整體生產水平和煙葉質量的提高。”田茂勝介紹。
以煙田起壟為例,過去只能依靠人工,算下來每畝開支不少于200元。而如今由合作社統一提供機耕起壟服務,每畝收費僅100元,效率大幅提升不說,更為煙農節省了一半以上的開支;過去,由于長期施用化肥,煙田土壤板結嚴重,合作社又請來專家指導大家改良土壤,效果挺好。
通過3年多的發展,合作社由最初的圍繞煙葉產業開展專業化服務,發展到以服務煙葉產業為主,配套開展育苗大棚閑置期種植瓜果蔬菜、經營農家肥堆漚發酵場、石灰廠等多項業務創收增效。2014年,喜潤合作社共實現凈利潤39.9萬元,按照股金分紅與交易量返還相結合的模式,共分紅20.4萬元。
重慶市煙草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啟動“輔助產業綜合開發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以來,積極幫助、引導合作社示范社,充分依托育苗工場、集群烤房、農機具等設施,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種植、花卉種植、農家肥漚制、中草藥種植等多元產業,通過農超對接、農企對接、農校(科研機構)對接等方式,幫助示范社建立長期穩定銷售渠道,增強合作社造血功能。據統計,全市30%的育苗大棚實現非煙綜合利用,輔助產業蓬勃發展。2014年,全市煙農專業合作社總收入達1.9億元。
向環境要技術 向綠色要效益
“現在我們種出的煙可是綠色生態得很啊。”7月15日,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潤溪鄉白果村,村民周貴東正在學習培育蚜繭蜂,以期在今年煙葉種植時,能使用上這種生物防治方法來防治讓所有煙農都頗為頭痛的煙蚜蟲。
“從我們觀察的情況看,使用了蚜繭蜂的煙田,病蟲害發生率是明顯降低。”重慶市煙草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2014年該市進行了6000畝的蚜繭蜂生物防治試點,通過對比,采用生物防治的煙田,病蟲害發生率較一般煙田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更重要的是,采取生物防治后,煙葉農藥殘留風險大幅降低,煙葉品質大幅上升。由于這種生物防治方法效果好,同時,在大規模推廣后,成本可下降至5——10元/畝,因此,很受各地煙農的歡迎。
在去年試點的基礎上,今年,該市將專門安排資金,在彭水、巫山等地建立一級擴繁大棚,使蚜繭蜂生物防治面積達30萬畝,占全市煙葉種植面積的50.4%,2017年全市推廣面積預計達到100%。
這是重慶市煙草公司推廣的眾多綠色生態種植技術中的一種。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近年來,重慶市在煙葉種植過程中,采用以土壤保育、生物防治、太陽能烤房等為代表的綠色生態種植技術,總推廣面積已達50余萬畝。這些技術不僅減少了污染、降低了能耗,還增加了煙農收入。
早在2011年,重慶市煙葉產業在開展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時,就積極推行煙草良好農業規范(GAP)生產體系,對行業員工、煙草合作社和煙農分層開展培訓,嚴格規范各環節的生產技術和用肥、用藥、用水等行為,保障原料的“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目前重慶市煙葉生產GAP實現了全覆蓋。
隨著合作社推進生產技術的規范化、標準化和體系化,煙葉產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得到提升,煙葉生產勞動強度降低了,煙區煙農的生產生活條件也得到了顯著改善。在此基礎上,重慶市煙草公司積極探索煙葉產業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發展之路。
前段時間,武隆縣和順鎮的青木池烘烤工場里隱隱傳出“嗡嗡嗡”的機器聲,煙株殘體無害化處理制肥機在這里安家落戶。武隆煙草分公司從煙稈開始,將煙草廢棄物制作成煙葉生產所需的有機肥,實現真正的“取之于煙、用之于煙”。目前,已生產出第一批煙稈-油枯有機肥,總計10噸,其成本不過500元/噸。
同時,重慶市大面積推行“綠肥”種植,在煙田里種植油菜和黑麥草,在其收獲后,直接將秸稈翻壓還田,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機質。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進行“綠肥”種植20余萬畝,大大提升了這些煙田的種植效能,煙葉的中上等比例也由2009年的78%提高到如今的90.69%,僅煙葉等級的上升,就使煙農每畝增收500元左右。
在白果村,記者見到了去年剛剛建起來的、以太陽能和電能為主要能源的新式太陽能烤房。從外表看,與一般烤房唯一不同的就是,房頂上安裝有不少太陽能電池板。太陽能烤房是全智能化的,與傳統烤房相比,現在,一個人就可以管理30個太陽能智能烤房,按照市場價100元/天計算,烤煙30炕,就可以節約人工成本2萬元左右。而且由于可自動調節溫度和濕度,其烤煙的質量也大幅提升。
“今年,我們的目標是改造145座傳統烤房。”重慶市煙草公司負責人稱,目前,該市已經制定出了全市煙葉烤房的改造計劃表,按照該計劃,三年內,將投入近10億元,對全市2萬余座集群烤房進行清潔能源改造,以進一步降低能耗,促進環保,提升煙農效益。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