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東方煙草報》報道 云南煙區通過精益生產、科技引領、綠色生態等一系列有力措施,提高了煙葉質量,增加了煙農收入。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落水基地單元,自2013年以來連續三年承擔煙葉訂單生產試點工作,在提高煙葉原料有效供給能力的同時實現了煙農收入的穩步增長。
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宜就鎮宜就村煙農楊子春,今年交售的煙葉純度比2014年提高不少,收入得到有力保障。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雙龍營鎮寶正塘煙站,“二十個嚴禁”要求“上了墻”,這讓煙農交售煙葉更安心。
……
市場,質量,規范——這既是2015年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提升煙葉生產能力的主線,也是助力煙農增收的三個關鍵詞。以此為引領,云南省局(公司)充分發揮自身作為行業“優質原料供應地”的優勢,圍繞“反哺農業有擔當”,通過精益生產、科技引領、綠色生態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全力打造云南煙葉“升級版”,真正讓金葉惠農落到實處。
以市場為導向,讓煙農增收有方向
煙葉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商品則必然要適應市場的變化和訴求。
落水基地單元就是注重市場變化與訴求的一個典型。
早在2013年,落水基地單元就開始承擔煙葉訂單生產試點工作,對應上海煙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中華”品牌。
在宣威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副經理徐家劍看來,這種“定制化”的生產理念,其實質是以滿足重點工業企業知名品牌發展原料需求為導向,提高基地單元供給煙葉對卷煙品牌的原料適配率。
以消費需求為基準,通過工業企業信息傳導,煙農的煙葉種植有了方向。
方向要準,方法也要對,即實行煙葉的“標準化”生產。
從育苗到烘烤結束,煙葉生產每個環節都有與之對應的科學生產方法。嚴格落實這些標準化生產技術要求,對煙葉生產工作來說大有裨益。
一組數據最能說明問題:2015年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小街基地單元煙葉收購量由2014年的5.05萬擔增加到5.15萬擔,同比增長1.98%;不過煙葉交售收入由2014年的7272萬元增加到8428萬元,同比增長15.9%。
無獨有偶。張映紅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中樞鎮大興村的煙農,也是實行訂單生產模式的“先行者”之一。她告訴記者,2015年通過優化煙葉結構,畝產值達到了3530.77元。
“煙葉的等級結構上去了,價格自然高了,再加上補貼,算下來,現在每畝能比原來多賺不少。”煙農饒老三給記者拿出一份煙草公司的補貼政策文件說道。
其實,在云南煙區,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市場需求不僅是煙葉生產的‘指揮棒’,更是煙農增收的‘照明燈’。”云南省局(公司)煙葉管理處處長楊躍說,煙葉訂單生產既滿足了卷煙工業企業對高等級煙葉原料供應的需求,也讓廣大煙農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以質量為核心,讓煙農增收有效果
李華是宣威市陳家村種煙的“老把式”。作為一名有著20多年經驗的煙農,他卻“有苦說不出”。
原來,宣威市地處云南省東北部,每年年初低溫持續時間長,冬春干旱突出。受自然條件影響,李華種出的煙葉質量不盡如人意。
“質量上不去,價格就上不去。”李華說,有段時間,他甚至有些動搖。
然而,曲靖市煙草專賣局(公司)通過借鑒學習其他地區寶貴經驗,針對干旱較為突出的煙葉產區實際情況,引入并推廣膜下小苗移栽技術,讓這一問題得到了根本改善。
病蟲害明顯減少,移栽成活率提高。李華告訴記者,近幾年,他的煙葉越種越好,收入也逐年提高,每當看到地里的煙葉時,他就打心眼里感激煙草公司。
煙葉變“金葉”,技術解難題。
同樣受益的,還有曲靖市沾益縣龍鳳村煙農劉文遠。在他看來,云南省局(公司)從2010年開始推廣的煙蚜繭蜂防治技術,筑起了“金葉”的防護墻。
“別看這些蟲兒個頭不大,用處可大哩!”劉文遠將這些煙蚜繭蜂視為寶貝。他告訴記者,2015年有了這些“蟲兒”,他的煙田畝產值比2014年高了1300多元,人工和農藥成本畝均降低了280元。
以技術集成為支撐,云南省局(公司)通過導入精益生產理念,針對薄弱環節精準發力,力推10項常規技術,實現了煙葉生產整體水平的穩步提升。
為了進一步抓牢質量這一核心因素,讓煙農增收落到實處,云南省局(公司)還在烘烤、收購和培訓上下足功夫。
——以成熟采收為重點,著力減少煙葉烘烤損失,實行省、市、縣、煙站四級監管,強化烘烤技術指導;
——以專分散收為契機,著力提升煙葉等級純度,改善分級條件,100%落實專業化分級,嚴格收購純度把關;
——以職業煙農為抓手,著力轉變煙葉發展方式,根據“引導培育、規范評定,著眼全局、分步實施”的工作方針,進行職業煙農培育。
以規范為抓手,讓煙農增收有保障
方向明確,措施得力,但如果缺乏嚴格規范的管控,保障煙農利益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公開透明,是保證規范的第一步。推行“陽光收購”,保證信息公開、過程公開,是2015年云南省局(公司)促進煙農增收的重要工作。
以丘北縣為例,在每個煙站和分級點內,不僅工作人員要佩戴有關證件,而且每個時段每戶煙農交煙所對應的工作人員的姓名也“上了墻”。
“什么時間交煙,什么人進行驗級,一目了然。”丘北縣小團樹村煙農余光林告訴記者,2015年,所有相關工作人員的資料全部公示,讓他吃了一顆“定心丸”。
規范是一條“硬杠杠”。在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永平煙站,一項制度不僅“上了墻”,也烙在了職工心中:“一、嚴禁簽訂空合同、假合同,或者委托第三方代簽合同;二、嚴禁代領、代保管合同,或者截留合同不發給煙農……二十、嚴禁擅自修改煙葉收購信息系統、稱重器具的技術參數和權限分配。”
這是2015年云南省局(公司)在印發的《關于嚴肅基層煙站工作紀律明確管理監督責任的意見》中提出的“二十個嚴禁”要求,也是云南省各個基層煙站務必遵循的準則。
此外,云南省局(公司)還以嚴格合同管理為重要抓手,通過與煙農實行“兩簽”(預簽與正式簽),牢牢抓住合同簽訂這個“總閥門”;各縣級局(分公司)幫每位煙農辦了存折,所有相關資金不經過煙站,而是從財務部門直接打到煙農賬戶……
嚴格規范,管控有力,不僅讓云南煙區的煙草職工知敬畏、明紀律、守規矩,也讓煙農的利益切實得到保障。
“助力煙農增收是前進的動力,全心全意為煙農謀福祉,關乎發展大局,也是云南煙草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云南省局(公司)副總經理邵巖這樣說道。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