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根據中國煙葉公司《煙農增收調研提綱》及云南省曲靖市市局(公司)相關要求,馬龍縣圍繞煙農收入現狀,制約煙農增收的因素以及增收的途徑、舉措等,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研,力求找到制約煙農增效增收的各種困難,破解煙農持續增收的難題。
馬龍縣國土面積1614平方公里,轄10個鄉(鎮、街道)、72個村(居)委會、433個自然村,總人口20.72萬,其中農業人口17.38萬,是典型的農業縣。現有耕地43.2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2.64%,土壤質地疏松,排水性好,適宜優質煙葉生產,建有6個基地單元,近年烤煙種植面積穩定在15萬畝左右。2016年計劃種植烤煙12.89萬畝,收購煙葉33.11萬擔,較2015年實際收購減少5.24萬擔,減幅13.66%。2016年以來,全縣上下堅持“市場、質量、規范”工作方針,以“控量提質、調優結構,打造品牌,創新發展”為主線,著力促進煙農降本增效,著力推進煙葉生產轉型升級,著力增強優質煙葉保障能力,推動煙葉工作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一、煙農收入現狀和特點
(一)煙農戶均收入大幅增長。2015年該縣種煙戶數19186戶,種植煙葉12.98萬畝,收購煙葉38.35萬擔,實現總值5.657億元,戶均收入2.95萬元,比2014年的2.65萬元凈增長3000元,煙農收入實現了逐年增加。
(二)煙農收入穩定增長,農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從2015年馬龍縣經濟發展狀況的組成機構看,勞務輸出收入為4.07億元,凈增3000萬元,增長7.3個百分點;農業總產值149851萬元,凈增8748.36萬元,增長6.2個百分點;煙農家庭經營收入仍然是煙農人均純收入的主要來源。二、三產業收入也明顯增加,尤其種植馬龍蘋果、藍莓、蔬菜、中藥材、玫瑰等其它經濟作物,為當地煙農增收注入了新的力量。
(三)煙農的整體富裕程度提高。從調查戶的收入分組情況看,煙農的整體富裕程度明顯提高,低收入戶的比例在逐步縮小,高收入戶的比例繼續增加。煙農收入穩定增長,得益于農村各項政策得到落實。由于政府強化減負管理,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強化承包管理、強化財務管理、提高村務公開水平、積極實施實事工程,改善了煙農的生產生活條件,深入開展扶貧工作,一大批貧困戶家庭解脫貧困。所有這些,對促進農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制約煙農增收的因素及問題
制約煙農收入增長也就是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通過調研,發現目前制約馬龍縣煙農增收的因素及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煙農文化素質整體偏低。從調研情況看,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都在外務工,留守農村的多為老人或兒童,在務農勞動力中,初中以下學歷的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近六成,初中學歷的占三成多,高中(職中、中專)以上學歷的僅占4%左右,農村大多數煙農文化水平偏低,綜合素質不高,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煙農增收難度較大。
(二)煙農持續增收難度大。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加大對農村的扶持力度,采取多項措施增加農民收入。但由于農村自然經濟成份較重、農戶經營規模小、農村信貸困難,加之二、三產業吸納農村勞動力空間較小,農業科技轉化率低,影響農民增收的體制性障礙沒有完全消除,農產品的產量、質量難以大幅提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十分有限,煙農持續增收難度較大。
(三)煙農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盡管農業生產條件逐步有所改善,但農耕土地多為山區旱地,旱澇保收田地面積較少,且庫塘病險隱患較多,灌溉配套設施不完善,節水措施普及率較低,水資源高效利用率低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狀況仍未從根本上改變,抗御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保護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任務艱巨。
(四)土地流轉困難制約了規模化經營。馬龍縣屬于半山區,受地理地形的影響,耕地分布零散,嚴重制約著農業機械化作業。土地相對集中困難較大,難以實行規模經營,給發展規模生產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基層干部對此認識更加深刻,種植業的效益低,在當前的種植水平下,沒有生產技術和生產模式的突破,增產、增效是很難的,所以必須在擴大規模和調整結構上下功夫,走規模種植和集約經營的路子,小農的粗放經營對于人力和農資都存在著很大的浪費,必須走節約成本以增加效益的路子。
(五)農業產業化水平低。目前,農業產業化經營還缺乏統籌規劃和系統引導,盲目應對市場的問題普遍存在。龍頭企業少、規模小,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弱,農產品附加值較低,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缺乏利益聯結機制,多數加工企業與農戶沒有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運行機制。農村各類經營中介組織發展緩慢,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服務能力和帶動能力不強。
三、促進煙農增收的措施和建議
針對馬龍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及農戶經營模式,馬龍縣分公司就促進煙農增收方面在生產方式轉變、基礎設施建設及推廣專業化服務上下功夫扎實推進各項工作。
(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深入推進現代煙草農業。
近年來,馬龍縣認真貫徹“重心下移、著眼基層、突出服務、加強基礎”煙葉工作方針,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探索專業化服務,扎實推進生產方式轉變。
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煙葉生產條件。按照“整體規劃、系統設計、綜合配套、分步實施、創新發展”的建設要求,結合煙葉生產發展布局,截止2015年全縣可利用基本煙田25萬畝,其中田煙11萬畝,地煙14萬畝,百畝以上連片24.9萬畝,可實現輪作面積12.5萬畝,建設煙水工程2631件,覆蓋面積23.68萬畝;修建機耕道170件132.5千米,覆蓋面積13.28萬畝;建設育苗小棚20081個、育苗大棚121個,供苗能力12.94萬畝;建設密集烤房3198座,烘烤能力16.5萬擔,正常利用的2657座,閑置541座,農戶自建普通烤房30731座,烘烤能力41.5萬擔;土地整形2.648萬畝。通過近10年的不斷投入,煙葉生產條件明顯改善,生產水平明顯提高,種煙收益明顯增加,種植規模進一步穩定。煙水工程的覆蓋利用可為煙農每畝節省用工2個,提高效益200元。
二是提高煙葉生產機械作業程度,實現減工降本增效。圍繞煙葉生產減工降本增效,認真落實農機補貼政策,鼓勵煙農購買煙草農機。該縣現有拖拉機285臺,其中業主自購258臺,行業代購27臺。業主自購的產權歸業主所有,行業代購的產權歸合作社所有,所有拖拉機均分散停放。該縣購置播種裝盤機25臺、剪葉機20臺、苗盤清洗機3臺、旋耕機284臺、耕整地機具499臺、起壟機具30臺、自動覆膜機33臺、移栽機具215臺、中耕培土機55臺、自動植保機20臺、拔桿機185臺、煙葉回潮機50臺,在播種、剪葉、深耕、起壟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作業,大大降低了煙農的勞動強度,實現了“輕輕松松種煙”。機械設備的推廣使用每畝節省用工2個,提高效益200元。
三是推進綜合服務型煙農專業合作社建設,整合煙葉發展資源。按照“種植在戶、服務在社”的管理模式和“服務社員、民主管理”的要求,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重點發展綜合服務型合作社,該縣建設綜合服務型合作社9個,在“育苗、機耕、烘烤、分級”四個環節開展了專業化服務。2016年烤煙生產技術服務工作全部承包給合作社,該縣76片15897池漂浮苗均以合作社為經營主體,實現了100%專業化育苗、商品化供苗,可供面積13.92萬畝;機械深耕曬垡11萬畝,占種煙面積的85.32%,全部由合作社安排機手深耕;6個烘烤工廠293座烤房均由合作社實施專業化烘烤,烘烤面積5860畝;合作社專業化分級33.11萬擔煙葉,做到全覆蓋。專業化育苗服務、專業化分級服務每畝節省用工1.5個,提高效益150元,專業化烘烤降低烘烤損失3個百分點,每畝提高效益129元。
四是推進工商合作,深化基地單元建設。圍繞“提高質量、突出特色、減工增效”目標,按照“基地共建、生產共抓、資源共享、品牌共創、發展共贏”的建設模式,馬龍縣共建設馬鳴、舊縣、馬過河、通泉、大莊和王家莊6個基地單元,其中,湖北中煙舊縣基地單元、湖南中煙大莊基地單元和江西中煙馬過河基地單元于2011年規劃建設并通過驗收,福建中煙馬鳴基地單元和浙江中煙通泉基地單元于2012年建設并通過省局驗收,紅云紅河集團王家莊基地單元2014年建設于2016年1月通過驗收。工商合作共建基地以來,100%實行專業化育苗、商品化供苗,培育適齡壯苗;堅持最佳節令移栽不動搖,全面推廣膜下小苗集中移栽;實施水改旱和水、旱輪作,建立了以煙為主的輪作制度;全面推行高封頂多留葉技術,上部煙葉可用性顯著提高;積極推廣生物、物理防治,煙葉質量得到持續改進,煙農收益得到增加。尤其全面推廣蚜繭蜂防治蚜蟲技術減少農戶的農藥施放量,每畝為煙農降低農藥成本48元,
(二)持續推進科技創新,降低種煙成本。
緊緊圍繞生產經營中心工作,持續加強生物防治、烘烤技術、設施利用、精益生產等方面的技術推廣與突破,努力降低種煙成本。
一是圍繞設施利用降低種煙成本。利用育苗設施推進專業化育苗服務,提高育苗科技的普及率和到位率。馬龍縣建有育苗大棚119個、育苗小棚14423個,積極落實325孔漂盤育苗和縮點擴容措施,改常規162孔漂盤為325孔漂盤,全部培育膜下小苗移栽用苗,實現了100%設施育苗、100%專業化育苗、100%商品化供苗,集約化程度明顯提高;該縣建有密集烤房3198座烘烤面積6.4萬畝,其中烘烤工場6個293座,烘烤面積5860畝;5座以上432群2300座,烘烤面積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