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唐元亮嚴格按照煙技員的指導蓋膜。 陳梅攝
②陳上沅(右)在煙技員的指導下進行煙株抹杈。胡小珍攝
③陳其金(右)在根據技術要求開展移栽。汪玥攝
④馬亞舊(中)在煙技員指導下給煙苗澆施定根水。熊宏攝
編者按 近年來,煙草行業持續推進煙區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構建以職業煙農為主體、合作社為紐帶、專業化服務為支撐的生產組織體系,逐步推進“公司+合作社+職業煙農”“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煙葉種植主體模式,吸引了一大批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
手把手教、沉下心領,在煙草部門的幫助和引導下,他們中的許多人通過種植煙葉走上了致富路,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的夢想。
本期“煙草視點”,我們聚焦幾位“歸巢”職業煙農,傾聽他們的返鄉創業故事。
曾經,他打定主意不再跟煙葉打交道;如今,靠種煙走上致富路——
唐元亮心“亮”
本報記者 吳清海
唐元亮。 靳小川攝
4月19日傍晚,忙完地里的活,唐元亮騎著摩托車回了家。家里妻子已經做好了晚飯,等他回來。
唐元亮是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田壩橋鎮螃蟹村的一名煙農。去年,他種了30畝煙葉。今年,他又申請種了30畝。在他看來,“種煙穩當,煙草公司管種管收還提供技術服務,比較效益高”。
曾經,唐元亮打定主意不再跟煙葉打交道。與很多在大山里長大的孩子一樣,唐元亮一度逃離土地,到山外闖蕩。
因為家庭貧困,唐元亮念完初中就跟著父親干農活了。后來,不甘心一輩子窩在山里的他外出打工。
從2000年到2012年,唐元亮一直在外打工,工作換了一份又一份,也有了一些積蓄。這期間,他娶妻生子。然而,由于沒有固定住所,他沒法接孩子到身邊生活,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
2012年,考慮到父母的身體狀況和孩子的成長,唐元亮和妻子毅然回到老家。但回家做什么呢?2013年,他做起小生意,但經驗的缺失導致生意慘淡收場,多年積蓄所剩無幾。
唐元亮的父親是老煙農,一直勤懇地耕種著土地。“過去種煙條件差,非常辛苦。煙種在山上,采收后一點點背下山,烤時沒法睡覺,烤出來質量不高又賣不上價。”唐元亮說。
但這些年,看得見的變化一直在他身邊發生。他家的煙田通了路;有了煙水工程,種煙不再完全“靠天吃飯”;有了密集烤房和專業化服務,烤煙質量不斷提升……從父親口中、從常到家里串門的畢節市七星關區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煙技員的口中,唐元亮一點點了解到這些變化。
2014年,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唐元亮回到了他熟悉又陌生的煙葉種植中。
“干起來我發現,跟以前比,現在種煙真的變化很大。水渠直通煙田,新烤房烤得好又省心。”唐元亮說。
更讓唐元亮滿意的,是煙技員隨叫隨到,無論遇到哪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快速得到解答。
6年多來,唐元亮一直堅持規模化種植,他加入了合作社,享受著專業化服務。煙草公司推廣的新技術,他積極帶頭應用。這些年,他用種煙賺來的錢修了房子、買了三輪車。
在煙草公司的幫助下,唐元亮入了煙葉種植保險。有保險“兜底”,他種煙的信心更足了。
“在外打工,人是漂著的。現在,收入不錯,還能照顧家里,心是穩著的。”唐元亮說。他給妻子買了金首飾,兩個孩子一直勤奮學習,回到家也會主動幫著干活。如今,一家人能高高興興地生活在一起,唐元亮很開心。
他盼孩子學有所成。這些年種煙賺的錢,足夠蓋更大的房子、買更好的車,但他沒這樣做,他為孩子存著。“他們考得上,我就一直供!”唐元亮堅定地說。
種煙大戶重操舊業,“干來干去,還是在這土地上干活踏實”——
陳上沅夢“圓”
本報記者 張艷莉 通訊員 胡小珍
陳上沅。 胡小珍攝
4月18日,江西省撫州市黎川縣湖坊鄉湖坊村煙農陳上沅在他的煙田里勞作。看著綠油油的煙田,陳上沅又找回了昔日那種踏實的感覺。
2004年到2014年,陳上沅一直是當地的種煙大戶,每年種煙20多畝,最多的時候種了30畝。正是種煙的收入,讓陳上沅維持著一家人的生計,供兩個兒子上完了大專。
年輕人總是向往外面的世界。畢業后,兩個兒子選擇到深圳打工。在陳上沅的思想觀念里,孩子在哪兒,哪兒就是家。為此,2015年,他放棄了一直賴以為生的煙葉種植,和妻子一同前往深圳打工。
兩個年過半百的人找工作談何容易。洗碗工、環衛工、保安,頻繁換過幾次工作后,老兩口總算在一家養雞廠穩定了下來,辛辛苦苦,省吃儉用,一年下來能攢四五萬元錢。
雖然在同一個城市,一家人想見面卻不容易,這是陳上沅不曾想到的:“見一次面,光路上坐車就要花兩三個小時。”
但一想到要努力攢錢幫兩個兒子成家,陳上沅和老伴還是堅持下來,在深圳一干就是6年。
隨著年齡的增長,陳上沅越來越感覺力不從心。更重要的是,他實在思念家鄉。2019年11月,他和老伴回到了湖坊村。
為了不給兩個孩子增加負擔,陳上沅還是想在家附近找份營生干。他到處打聽招工信息,但都因為年齡原因被拒之門外。2019年12月10日,再次應聘被拒的陳上沅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很多人正在育苗大棚里忙碌。陳上沅突然想到:“我可不可以種煙,干回自己的老本行?”
跟老伴商量后,他把自己打算種煙的想法告訴了村支書。但煙葉種植是有計劃的,巧的是,今年,黎川縣作為撫州市的核心產煙區,煙葉種植計劃相比去年略有增長,陳上沅申請到了16畝的煙葉種植計劃。
計劃有了,本錢是難題。黎川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湖坊煙站煙技員丁國賢了解到陳上沅的難處后,迅速向單位進行反映。
“銀行有惠農貸款政策,煙農出示煙草公司加蓋公章的證明,便可申請貸款。”黎川縣局(分公司)副經理潘建國說。在煙草公司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陳上沅向銀行申請了2萬元惠農貸,如愿種上了烤煙。
時隔6年重操舊業,雖略有生疏,但有明確的技術流程,有煙技員的耐心指導,再加上自己有10年種植經驗,陳上沅上手很快,16畝煙田的各項農事進展順利。如今,他家的煙葉長勢良好。
“我的煙田在全縣烤煙種植示范區評比中排名靠前,今年收成肯定不會差。”陳上沅對自己種植的煙葉十分滿意,為自己晚年生活有了依靠而感覺踏實,也為自己不用給兒子們增加經濟負擔而開心。
“干來干去,還是在這土地上干活踏實。”陳上沅說。
那年,他背著一身債回村,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現在,靠種煙脫貧摘帽,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陳其金掘“金”
本報記者 馮俊霞 通訊員 謝彤 周先國
陳其金。汪玥攝
開春以來,老陳一直在忙碌著,煉苗備栽、煙地備耕、物資調運……
老陳叫陳其金,四川省宜賓市珙縣王家鎮百花村人,生于1963年,名字里雖有“金”字,但50歲以前卻沒擁有過太多“金”。從上世紀90年代起,陳其金就在外打工,下過煤窯、進過磚廠。“在外面打了十幾年工,除去一家老小的開支,攢錢不多。”陳其金說。
2013年,陳其金的兒子陳紅強初中畢業在家無所事事。為了擺脫貧困,也為了鍛煉兒子,陳其金帶著妻兒外出務工,但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只能干些繁重的體力活,收入并不高。2014年,陳其金的妻子得了一場重病,這使其家庭經濟狀況雪上加霜。當年年末,陳其金背著一身債回村,被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當時的陳其金一蹶不振,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不知道以后的路該往哪兒走。后來,看到村里的職業煙農黃述奎蓋了樓買了車,過上了幸福又穩定的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