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皇查看煙株生長情況
吳金皇,福建省龍巖市漳平市雙洋鎮員當村一名普通卻又不普通的煙農。普通,是因為在員當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烤煙,他只是其中一員;不普通,是因為他是漳平市1056戶煙農中,僅有的兩名90后煙農之一,29歲的他,是漳平最年輕的煙農。
種煙,并不是吳金皇最初的選擇。他也曾經在外打拼:鞋廠打過工,當過轎車駕駛員,開過挖掘機,干過保安……最終,他選擇了在家務農。吳金皇說:“我這個年齡段,包括周圍的同學,就沒有一人在家干活的,父母老了,孩子也一天天長大,老婆挺辛苦,總得顧著他們。”樸素的言語,揭示了吳金皇為人子、為人父、為人夫的責任與擔當。
為愛歸家務農
“大女兒半夜發起高燒,打針、吃藥、掛瓶,幾翻折騰,燒一直退不下來,后來又送漳平,我們被嚇得半死。”日漸老邁的父母、年幼的孩子,最終讓吳金皇下定決心留在家中。
呆在家里,總得有個“行當”。思來想去,吳金皇想:父母有20多年烤煙種植經驗,家里也有烤房、起壟機等一些基礎設施,而且種煙的成本和風險也不大,起碼能保證基本的生活來源。于是,吳金皇一邊跟著父親學種煙,一邊跟著鄉親們種植香菇。
一開始,因為沒經驗,孩子也小,煙,吳金皇沒敢多種,就只種了3畝。因為不太精心,第一年,一畝地只賣了2000多元。第二年,吳金皇再不敢把精力都放在香菇上了,而是看著父親干什么,他就跟著做什么,關鍵的烘烤,交由父親負責,自己就在一旁打下手。
2020年,吳金皇“單飛”了,“今年種了8畝,全部我自己‘做主’,煙也自己烤,田里的煙葉長得非常好。”吳金皇說,“跟著父親烤了這么幾年,我自己也學到了一些,有不清楚的可以問他,也有煙技員的電話,我想沒問題。”因為父母的身體和精力都不如往年,加上眼見著兒子們都能獨擋一面,父親就把家中的“大權”交給了兄弟倆,讓他們在自己的小家庭中“當家作主”。
“可惜的是沒能參加烘烤師培訓,加上現在馬上就采煙,也沒時間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往年由龍巖市公司統一組織的烘烤師培訓不再集中進行,吳金皇對沒能去“見見世面”和學習取經感到惋惜。
說到這里,一旁的煙技員老肖忙道:“沒關系,有關煙葉的任何問題,你隨時都可以打電話給我們,下午我回站里找一份烘烤圖表給你,你可以參考,不過,烤煙一定要靈活,要看煙葉素質,不能生搬硬套。過幾天,站里還有一個分級培訓,你愿意參加嗎?”
“行啊,這么好的機會,我一定去!”
種煙“三年規劃”
再次見到吳金皇,他正和兄長忙著檢修烤房。兄弟倆一人加著水,一人和著泥,父親在一旁指導,幾個孩子在一邊戲耍。“計劃過兩天采煙,今天先看看哪里會‘漏氣’,修補下。”吳金皇說。
因為只有一座烤房,今年,吳金皇兄弟倆合計著種了19畝煙,比去年多種了7畝,“一座烤房最多也就烤20畝,多了烤不下,加上村里大家都種煙,也沒有多余的烤房和田塊租給我們,現在只能種這么多。”吳金皇心中有本明白賬。
連日在煙田里忙著打頂、抹芽、摘除腳葉,黝黑、精瘦卻目光灼灼的吳金皇對半年來的收成還是比較滿意的,“不出意外的話,今年煙葉一畝能有5000元的收入;我還種了1.2萬棒黑木耳,木頭是自備的,扣掉黃豆、麥皮等成本,賣了4萬多,這樣半年來我們家就有8~9萬的收入,加上下半年水稻、竹林等七七八八的收入,日子還行吧!”
這些日子,除了準備采煙、烤煙外,吳金皇還時常到鎮上聯系下半年黑木耳的生產材料,他有一個“簡易版”的三年規劃,“煙,我最少還會種3年,如果有條件,主要是烤房,面積會增加一些,加到15-20畝吧,一個烤房的量,不敢種多,因為大家都種煙,請工難、也貴;還有就是食用菌,香菇還是木耳就看行情。”
“小兒子才2歲,平時主要是父母幫帶,老婆一般都和我一塊去干活,今天正好墟天,后天采煙,她到鎮上買東西去了。”因為幾次都沒見著吳金皇的愛人,我們有些好奇。
村里的初分指導員老曹,對吳金皇夫婦的勤勞、本分贊不絕口:“這歲數的年輕人,沒有幾個是本本分分呆在家里干活的,好高騖遠的不少,有一些還伸手找父母要錢,金皇兩口子真是不錯!”
從始至終,對于責任與擔當,吳金皇只字未提,但卻用他的一言一行詮釋著:怎樣做一名好兒子、好丈夫、好爸爸,如何踐行一名90后青年煙農的擔當。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