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是全國勞動人民發展農業生產的智慧結晶。如今,農用有機肥卻越來越被各種化肥、復合肥所替代,綠色無公害“蔬果葉”正成為市場的“稀缺品”。近年來,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個舊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以發展綠色生態良性循環現代“大農業”為己任,在個舊市保和鄉他期村試點,就發展生態養牛、牛糞收儲回歸煙田和發展“煙前煙后”經濟等方式展開了“有機”實踐。
△“有機”煙葉迎風“含笑”
肥料是農作物的“糧食”,既要“吃飽”,更要“吃好”。近幾年,個舊市煙草分公司每年都根據測土配方來調整不同海拔、土壤用肥比例,持續增加農用肥使用量。
“今年以來,個舊烤煙按測土配方平均每畝使用農用有機肥增至500公斤。”站在個舊市保和鄉核心煙區,看著齊腰深、綠意盎然的烤煙,個舊市煙草分公司城區煙站站長李如偉特別欣慰,并稱這就是增加農用有機肥使用量之后展現出的新圖景。
齊腰深、綠意盎然的烤煙“使用有機肥,不僅煙株長勢好而且可以協調煙葉對養分的吸收和提升煙葉內在質量。”李如偉介紹,以牛糞為例,通過集中發酵后氮、磷、鉀素和有機質含量豐富,還飽含多種微量元素。施到煙地后首先減少了復合肥的使用量、降低了投資成本還提高了土地復種指數,更重要的是提升了烤煙品質和增加煙農收益。
目前,在烤煙技術員的指導下,這種“有機”效益越來越被煙農認可,并拓展到煙前和煙后經濟作物。“通過近年以來的宣傳與實踐,使用農用有機肥、改良土壤結構后讓煙農看到了農作物的長勢變化,也收獲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有機肥給土壤、農作物、農戶等都帶來效益,但對于大多數農戶來說,卻因為沒農用有機肥原料,或因收儲、發酵的麻煩而熱情不高,又該如何破解。”針對這個普遍問題,李如偉介紹說,個舊市保和鄉他期村,正通過發展肉牛養殖來解決問題。
“有機”沃土多產“循環”
他期村位于保和鄉北部,有160多戶670余人。因山區產業薄弱,大部分村民依靠傳統烤煙發展致富。走進他期村,只見村子周邊種植著大面積烤煙,多家新建的樓房在這個傳統村落里展示著生機與富裕。
來到村民張克樹家里,只見他正在給“西門塔爾”牛投喂青貯飼料。問起收入,他笑著說,養了8頭牛,每年平均能賣1萬元左右。
△張克樹家里飼養的牛
自去年開始,在技術員的指導下,把發酵后的牛糞制作成有機肥,用于他種植的30畝烤煙,既能提升煙葉品質,又省了一些化肥錢,總收入明顯高于其他煙農。對于沒有發展養殖業的煙農想使用農用有機肥只有出錢購買,而他家在保障自家使用的基礎上還能出售,添了一份收入。
烤煙“金葉子”是他期村的支柱產業,而張克樹僅是全村28戶“職業煙農”的代表之一。李如偉介紹,去年以來,按照加大扶貧力度、促進鄉村振興的部署,煙站在他期村以發展養牛、把牛糞制作成有機肥為試點。截至目前,他期村有30戶村民發展肉牛養殖,年出欄近百頭,牛糞均被收集發酵成為家用有機肥。可以說,初步實現了“發展養牛+牛糞制作有機肥+煙葉提升+土壤改良”的目標,為創新綠色生態循環“大農業”開辟了一條新路徑。
△村中的支柱產業烤煙“金葉子”
農用有機肥肥沃了土地、改善了土壤結構,烤煙生產技術員以烤煙產業與非煙產業相融相生、拓寬煙農增收致富為己任,指導村民在種植烤煙之后發煙前小春、煙后冬春農作物,既實現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又呈現出產業興、煙農富、煙區美的壯美圖景,也為村民探索出了一條“以煙為主、種養結合、多元增收”和發展現代農業的新路徑,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