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子腳村老寨子。(鄧楚瑜 攝)
2020年,有兩件事讓李榮感到很高興:其一,全村22戶鄉親種植烤煙總收入128.52萬元,戶均種煙收入5.84萬元;其二,村里又有8戶人家從老寨子搬出,住進了新寨子里建的小樓。
33歲的李榮,是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異龍鎮他臘壩村委會巖子腳村民小組組長,今年是他被鄉親們選為小組長的第5個年頭。
“老寨子地勢低,一到雨季,周圍山上的雨水就匯集到寨子里,處于洼處的幾戶人家經常被淹。”李榮口中的老寨子,說的是曾經的巖子腳村,距離現在小樓林立的巖子腳村新寨子不到500米。
老寨子的居住條件確實不理想。村里通往外面的唯一一條路寬不到3米,只能通行摩托車和小型拖拉機;一到雨季,依山而建的住房常被山體滑坡隱患威脅。“我家就在那兒。”李榮指著建于山腰的一所白墻青瓦的平房說,老寨子最不方便的就是交通,入村的那條路沒有擴寬前只夠走人,多年前,一名外村的姑娘嫁到村里,娘家陪嫁的一臺縫紉機是幾個漢子趟著水田才搬進去。
巖子腳村是一個彝族聚居的小山村,沒有種植烤煙以前,鄉親們的主要經濟來源只能依靠種玉米,全村清一色的土坯房,家用電器是稀罕物,沒有一戶人家買得起農機具。
巖子腳村的改變,發生在李榮的父親李保亮被鄉親們選為小組長的時候。李保亮從小在巖子腳村長大,是一名退役軍人,是鄉親們眼中的能人。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被鄉親們選為小組長。
被選為小組長后,從小吃苦的李保亮尋思著如何才能帶領鄉親們甩掉窮帽子,怎奈受制于村里的交通及基礎設施薄弱等因素,遲遲沒有找到適宜的路子。
正當李保亮為鄉親們追求美好生活而發愁的時候,當地煙草部門到村里發展新煙區。當從技術員的口中得知種植烤煙的收入比現在高出許多后,李保亮心里的那盞燈被點亮了,當即表示支持并第一個帶頭種植烤煙。
然而,因思想觀念還沒有轉過來,村里的一些鄉親認為種烤煙比種玉米費時費工,不愿意嘗試,“這么好的政策不抓住,你們怕是想窮一輩子!”苦口婆心地勸說下,多數鄉親的思想觀念扭了過來,但還有幾戶持觀望態度,這讓李保亮急了眼:“你們如果種虧本了,損失算在我頭上!”
李保亮的抉擇沒錯。當年,全村鄉親依靠種植烤煙,戶均收入超過了1萬元,是種植玉米的幾倍。那幾戶“搖擺戶”的心里更是樂開了花,一見到李保亮就要拉著去喝酒。
巖子腳村新寨子。(鄧楚瑜 攝)
口袋有了錢,一些人家把土坯房換成了磚瓦房,村里的面貌悄然發生著改變。見到大伙兒的日子有了起色,李保亮的干勁更足了,1996年,他帶著鄉親們把入村的泥巴小道擴寬為2米多寬水泥路。在父母的辛勤勞作下,一家人依靠種植烤煙,李榮和姐姐的童年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然而世事難料。2000年,正值壯年的李保亮突然因病去世,那一年,李榮只有12歲。
鄉親們沒有忘記李保亮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的付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紛紛伸出援手,幫助李家渡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
2016年,早已扛起家庭重擔的李榮被鄉親們選為小組長。和父親一樣,李榮揣著讓鄉親們的生活更加美好的愿望,認真思考著巖子腳村的未來。
多年來,巖子腳村依靠種植烤煙早已甩掉了窮帽子,鄉親們的生活水平芝麻開花節節高。口袋鼓了,大伙兒開始尋思著把平房換成小樓。然而受制于老寨子的地勢條件和地理環境,在現有基礎上建小樓不現實。“我們全村都搬出去!”在一次村民大會上,李榮提出了這一想法。
年輕人敢闖敢干。這一年,李榮和村里另外2戶鄉親在距離老寨子不遠的地方買了地皮,率先建起了小樓。“現在村里絕大部分人家都搬到了新寨子,預計2022年實現整體搬遷。”
李榮的新房連同裝修花了60多萬元,李榮說,他家的房子在新寨子里只排得上中間水平,一些人家的新房不含裝修就超過了70萬,“現在村里超過一半的人家還買了小汽車。”
雖然一家人已在新寨子定居,但李榮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回老寨子看看,走一走父親曾經走過的那些路,“我不敢說完全實現了父親的心愿,但現在村里的情況,一定是他當年所希望的。”李榮說。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