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好,村民致富才更有底氣。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群眾幸福生活的新起點。”日前,在重慶市豐都縣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報告會上,程永周說。
程永周今年58歲,是豐都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武平煙站都督煙葉收購點點長。2016年起,在都督鄉政府的統籌安排下,他對口幫扶都督鄉后溪村。
“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這是后溪村的真實寫照。后溪村地處七曜山腹地,離縣城約100公里,土地貧瘠零散,村民缺乏有效的謀生途徑。因為窮,后溪村是當地的“后進村”。
作為土生土長的都督人,程永周深知制約后溪村發展的瓶頸所在。他認為,必須提高生產管理水平,才能充分發揮煙葉產業的扶貧示范效應。
劉作勇是后溪村一名鐵桿煙農,年均種植烤煙20畝左右,往年煙葉生產面臨管理不到位、烘烤成本高等情況,收入不夠理想。種了十余年烤煙的他,對自己的老辦法充滿自信,聽不進旁人的意見。
“必須用事實說話。”程永周暗下決心。他爬坡上坎,經常“光顧”劉作勇的每一處煙田、每一座烤房,從土壤、烤房、技術等方面找原因、找不足。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程永周有了底氣。
“作勇,你就按照煙草公司的技術標準種K326,要是每畝收入低于2500元,差的錢我補給你!”為了說服劉作勇,2017年年底,程永周對劉作勇許下承諾。這吸引了其他煙農的關注,大家要看看,到底是“老一套”行,還是“新技術”行。
從2017年煙田冬耕清殘開始,程永周堅持“吃在村、干在村、扶在村”,在烘烤季節更是通宵達旦巡查,督促“劉作勇們”嚴格執行技術方案,擺脫對“老一套”的路徑依賴。
2018年,劉作勇種的20畝烤煙收入近7萬元,他不僅嘗到了按技術標準種煙的甜頭,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后溪村更多的“老師傅”相信了“新技術”,種上了“新品種”。
2018年、2019年,后溪村連續兩年種植K326特色品種煙葉面積居全縣種煙村第一,煙農畝均收入達3100元。2020年,后溪村被縣農委評為“一村一品”烤煙種植示范基地,煙葉產業促脫貧效果顯著。
產業扶貧只是打下了底子,整村脫貧還得因戶施策。
貧困戶羅明云一家4口擠在40多平方米的農房里,臥室和廚房就用一塊布隔著。雞在灶臺跑,豬在床下竄,來人無處下腳。
為改變他家的狀況,程永周請村干部幫忙找到了一處閑置住房,讓他搬了進去。
搬進新住房,雖然房子大了,但衛生環境一樣臟亂。程永周勸說羅明云勤打掃、講衛生。羅明云卻不以為然:“一輩子都這樣,習慣了。反正沒人來,收拾給誰看?”
為了引導羅明云轉變觀念,程永周天天往他家跑,幫他把家禽家畜圈養起來,一天改一點,家里環境總算變得干凈整潔了,來他家串門的鄰居也多了起來。
人多了消息就多了,看到大家種植烤煙致富,羅明云也種起了烤煙,不再靠村上救濟度日。
連續種了3年煙葉,家里條件變好了,羅明云建起了磚瓦房,人也變得精神抖擻、神采奕奕。
貧困戶劉大乾脾氣不好,外出打工的媳婦跟他離了婚。2016年,劉大乾被查出股骨頭壞死,一度癱瘓在床。經過一年多的治療后,他可以緩慢行走了,但仍干不了重體力活。他上有老母親要供養,下有一雙兒女要讀書。對此,程永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考慮到劉大乾有養豬經驗,程永周就動員他重拾老本行,利用原有的設施養豬。
程永周聯合村干部為劉大乾解決了資金、水源等問題,為他養豬提供了保障。近兩年,豬肉行情見漲,劉大乾適度擴大了養殖規模,收入有了保障。
如今,走進后溪村,道路通達、民居寬敞、產業興旺,“后進村”已然掛上了脫貧致富的“前進擋”……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