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的一天,秋高,氣不爽。上午10點過,烈日當頭照,正安縣格林鎮朝陽村元村小組農民鄧繼勇,帶領幾個年齡都在60歲左右的幫工,正汗流浹背地采收煙葉。
“這么大年齡了,還出來做活路?”見記者問,年逾七旬的鄧繼勇老人趕緊回話:“整幾個煙錢花。”
“男人不抽煙,枉活在世間;嘴上含支煙,快活似神仙。”抽煙、特別抽葉子煙,幾乎是山里人的主要業余愛好。
“哪里是說抽煙哦,人家是賣煙葉,一年要整幾萬塊。”旁邊的立馬搭話,“我們都是‘丘兒’,是幫他兒子收烤煙的。”
鄧繼勇的兒子鄧錢智,是元村的組長,近幾年他把附近農民的土地租過來種煙葉,一到采收季節,就請大家幫幫忙。
“這片山地種植的煙葉都是鄧組長的,有幾萬株呢!”
旁邊的一位“丘兒”立即為記者補充情況:“這不算多,鄧錢江種煙90畝,11萬株;黃洪種的更多,105畝,13萬株,賣烤煙1萬多公斤,一年賺幾十萬元。”
烏江下游有兩條支流,一條叫洪渡河,一條叫芙蓉江,正安縣正好位于這兩條河的上游。正安是烤煙大縣,而格林鎮、斑竹鄉是正安的烤煙之鄉。
處在大山深處的朝陽村,海拔1200米,是格林鎮的烤煙專業村,全村承擔了3900多擔的煙葉種植任務。
朝陽村委會副主任黃元學介紹說,收入要翻番,捷徑是烤煙。烤煙是當地主要經濟作物,也是許多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去年全村種煙農戶有104戶,煙葉總產值350多萬元,人均增收2000多元。雖說今年干旱,但烤煙比莊稼耐旱,總體收成比去年好。
元村收購點。遵義市煙草公司正安縣分公司驗級員張軍忙得不亦樂乎。張軍老家是南川的,聽說我們是重慶老鄉,又是端茶又是遞煙。“這一帶產的烤煙又多又好,所以公司專門在朝陽村設立了煙葉收購站。”他說,“煙草公司和每家煙農都要簽訂收購合同。當行情不好的時候,就會出臺煙葉收購最低保護價,確保煙農的利益。”
據了解,正安人口近60萬,人均耕地不足0.8畝,且土質瘠薄,是國家級的扶貧開發重點縣。以前農民單靠種糧為生,人均年收入僅幾百元。大山里的農民,一直在為爭取溫飽、擺脫貧困而忙碌、奔波。
烤煙改變了山里人的命運。近年來,由于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調整了產業結構,農民的收入大幅提高。人們恍然大悟:種一畝煙可凈賺幾千元,是過去種稻種玉米的好幾倍。“要想有錢花,栽煙勝莊稼;農村要致富,爭當種煙戶。”新農諺迅速在大婁山區流傳。
從格林鎮沿公路前行至斑竹鄉新模村,沿途都是成片的煙葉基地。密麻麻,綠油油,齊整整,好一派豐收景象。
但路旁仍不時可見“女孩是民族的未來,保護女孩就是對民族的最好繼承”、“讀完初中,再去打工”的標語牌。這些早已銹蝕的標語牌,還在向過往的行人展示那段貧困的歲月。
黃元學告訴記者,過去,這一帶少數民族山區窮得要命,農村家庭多器重男勞力,生了女孩都嫌棄;而南下北上的打工大軍中,經常出現未成年人的身影。
“這些是多年前的事。現在不同了,年輕人外出經商務工,留在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在山里種煙,”新模村煙農鄭光明說,“但在家的收入不比外出的差。”
栽煙如種菜,技術簡單,活輕松,老少咸宜,婦孺皆知。
在新模村一農戶門前,14歲的女孩徐勤帶著堂哥的兩個小孩正在晾曬煙葉。徐勤從小是個孤兒,她告訴我們,至今不知道父母姓甚名誰,她是被養父撿回來的。在她幾歲的時候,養父生病去世了,此后跟著養父的堂哥。
鄰居夸道,這娃兒勤快,堂哥和堂嫂出去打工了,她放學后就幫家里的伯爺(堂哥的父親)煮飯干活,栽煙、收煙、曬煙都在行,里里外外一把手。
徐勤說,烤煙解決了學費,她已小學畢業,剛好上中學,她最大的愿望是:將來上大學。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