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10日,在我人生道路上只不過是稍縱即逝的短暫一瞬,但那天卻是我人生的一次重要轉折,因為從那天起,我終于戒煙成功了,至今已有23年。
我曾有過近30年吸煙的歷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上個世紀60年代為初級階段,那時剛學會吸煙,不知好壞,同時妻子尚無工作,我每月的全部收入僅有44元8角2分,抽的是9分錢一盒的“經濟”煙、1角4分錢一盒的“綠葉”和2角錢一盒的“戰斗”;70年代是發展階段,我每月的工資增加到了70多元,妻子也參加了工作,吸煙已逐步上癮,檔次也有了提高,抽的是2角錢到5角錢一盒的“金鐘”、“太陽”、“千里山”;80年代是提高階段,我和妻子每月的工資加起來已有兩三百元,而且我在單位大小是個“頭頭”,太次的煙拿不出手,抽的是七八角到1元以上一盒的“青城”、“鋼花”、“大前門”。過年過節還能憑本買到限量供應的“鳳凰”、“上海”、“牡丹”。后來,我之所以決定戒煙,主要是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孩子們漸漸長大,有的入學,有的成家,花銷日漸增加。一年下來,把買煙用的五六百元人民幣化為灰燼,實在于心不忍,不如節省下來,為家里或孩子買些實用的東西。
二是出于健康方面的考慮。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報紙上和電視里有關“吸煙危害健康”的宣傳日見多了起來。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增加,對“戒煙”這個問題開始進入理性的思考。馬克思一度煙癮很大。他曾經說過,《資本論》的稿費不夠償付他寫作時需用的雪茄煙錢。吸煙使他得了氣管炎,醫生禁止他吸煙,他就下決心把煙戒了。保爾·柯察金說:“人,應該支配習慣,而絕不能讓習慣支配人。”有人為此挖苦他吹牛,他聽后馬上把嘴上叼的煙卷取下來,揉得粉碎,并說:“我決不再抽煙了。要是一個人不能改掉壞習慣,那他就毫無價值。”馬克思和保爾·柯察金戒煙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終于下定了戒煙的決心。
戒煙之前,我的飯量雖然很大,但怎么也胖不起來,1.8米的個頭,體重只有60來公斤,與標準體重相差20公斤,別人戲稱我是“楊柳細腰”。戒煙之后,食欲更加旺盛,睡覺特別香甜,身體逐漸胖了起來,竟增加到了80多公斤,至今一直保持這個水平。再加上我平時注意身體鍛煉,合理搭配膳食,保持心理平衡,現雖已過古稀之年,仍然“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大腦清醒,四肢靈便,終日咬文嚼字,經年舞文弄墨,樂哉悠哉,不知苦累。這使我想起了一些偉人和哲人關于健康的話題。馬克思把健康稱為人的第一權利,美國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健康是人的第一財富,英國教育家洛克強調若沒有健康不可能有什么幸福可言,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形象地指出:一個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國王更幸福。
戒煙以來,我曾參加過無數次大小宴會,與領導、同事、親朋、好友推杯換盞,開懷暢飲。他們也每每用“云煙”、“國賓”和名貴的“中華”、“冬蟲夏草”等好煙誘惑,我都不為所動,始終固守著自己的防線,經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驗。現在,我聞見煙味就惡心,只想嘔吐。有人說,被動吸煙比直接吸煙危害更甚。所以,我每遇見吸煙者,就掩鼻而過,或避之老遠。
我戒煙成功,是堅強同怯懦的較量,是對決心與意志的考驗,是理性戰勝非理性的結果。時間愈久,感悟愈深。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