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地處川西南的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與大小涼山接壤,地廣人稀,山林密布,奔流的大渡河穿城而過。
一邊是峭壁,怪石嶙峋,一邊是激流,急湍甚箭,一條條公路依著山谷,纏繞山腰,越過山崗,曲折盤旋,沒有盡頭,將520多戶卷煙零售戶連成一張配送網絡。
就是這樣的道路,峨邊煙草送貨隊伍來回奔走了十三年。
蜀道艱難,他們從不退縮
5月14日早上八點鐘,峨邊縣局的院子里就忙活開了。駕駛員章瑞東、鄭文平將兩輛送貨車的引擎蓋打開,仔細檢查車輛狀況。這是每天出發前的必修課。
“跑了這么多年,哪里容易發生危險,我們心里有數,但同樣要時刻小心,絲毫大意不得。”鄭文平是一位老駕駛員了,但在峨邊這樣地形復雜的山路上駕車,他還是很謹慎。
即便這樣,他們也會面臨危急時刻。
2013年7月,在前往大堡鎮送貨的途中,一塊重達200斤的石頭從山頂滾下,路旁護欄瞬間被砸斷。而出事地點,距離章瑞東駕駛的送貨車不足100米。現在講起這件事,章瑞東還有些后怕,撫著胸口說:“如果我再快幾秒鐘,石頭就可能砸在我們車上了,后果不堪設想。”
大自然難以捉摸,人的功夫卻不可不做。為了應對峨邊復雜的天氣條件和地理狀況,確保卷煙配送安全,峨邊縣局制定了完善的卷煙配送安全管理制度,將安全責任進行分解落實,并不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和安全培訓,全面提升送貨員的安全意識和應急處理能力。
據了解,十三年里,峨邊縣局圓滿完成了上萬趟卷煙配送任務,兩輛送貨車行駛里程近20萬公里,沒有發生過一起安全事故。
魚水情深,他們不畏寒暑
峨邊黑竹溝一帶是純彝族地區,許多彝族零售戶不會說漢語,與他們的交流經常是連比劃帶猜,存在很大的語言障礙,也容易會錯意。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更好地服務于彝家零售戶,峨邊煙草唯一的彝族同胞尼里巫切對送貨員進行了彝語培訓。通過對常用彝語的學習,“雀伯”(朋友)、“森提合”(您好)、“次落拉羅伯阿姆”(請多關照)等成了送貨員們下鄉時掛在嘴邊的詞。
2013年12月的一天,送貨路上突降大雪,道路被凍住,送貨車滯留在半山腰無法起步。已經是下午兩點鐘了,眼看離目的地永勝鄉只剩幾公里路了,章瑞東和祝修云心里有些著急。
“老章!”隨著一聲親切的呼喊,永勝鄉零售戶老楊出現在車窗外,后背背篼里裝著幾大袋鹽。
“看你們遲遲沒到,我猜想是被大雪困住了,所以過來接你們一下。”老楊邊說邊將鹽撒在車輪四周和車身前的路上。看客戶這么細心,章瑞東和祝修云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積雪化開,章瑞東爬進駕駛室,啟動引擎,載著祝修云和老楊向永勝鄉加速駛去……
守望家鄉,他們彼此勉勵
章瑞東的房間整整齊齊,被子疊得方方正正,沒有多余的雜物,簡單的布置透著一個退伍軍人的剛正硬朗。女兒的照片擺在窗前的書桌上,十二三歲的小姑娘,穿著粉紅色的裙子,笑顏如花。
這是章瑞東內心柔軟的地方。每次送貨歸來,他第一眼總要看看相片里的女兒,想象著她在樂山家中嬉鬧的場景。
趙清花每天都要和6歲的兒子通一次電話,聽聽他的聲音,了解他每天的生活。兒子小時候并不理解為什么媽媽只有周末才能在家陪他玩耍。
“一到星期六就很心慌,想快點回家看孩子。”鄭文平沉默地望向遠方,那應該就是家的方向。
為了工作,送貨員們離開了親人,扎根在小涼山。勞累了一天過后的生活很單調,他們或者一起去河邊喝茶,或者帶著新進大學生沿著送貨路騎自行車……遠離了父母親人,遠離城市繁華,峨邊煙草人相互鼓勵著……
“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趙清花說。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