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朋友來電,說有周汝昌周老先生的新聞,讓我趕緊看看。打開網站,卻是周老先生駕鶴西去的消息!老先生的音容笑貌一下子涌上心來,頓時難以自抑。
很早就知道研究《紅樓夢》的周汝昌老先生的大名,但畢竟我只是工廠的一名普通職工,對周老先生和他的“紅學”一直都只能是仰望和崇拜,卻沒想到以后能和周老先生面對面交流。
最初與周老先生的相識,說起來卻是真正的“不打不相識”。
我八十年代進煙廠工作,大概也因為自己有點勾勾畫畫的習慣,被安排進行商標管理的聯系和協調工作。1986年,當時的國營南京卷煙廠決定依托金陵文化開發“紅樓夢”系列產品,不久,融詩畫字為一體、富有韻味的第一款“金陵十二釵”成功面世。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伴隨著新產品的暢銷,法院的傳票也到了。原來“金陵十二釵”煙標上使用的詩,竟然基本上都是周汝昌先生的原詩。
廠領導大為震驚之余,要求本著最真誠的態度、帶著最誠摯的歉意求得周老先生的諒解。帶著惴惴不安的心情,我們與老先生取得了聯系。令我們沒想到的是,老先生不但接受了我們的歉意,甚至還為我們糾正了煙標詩作中的錯字,讓我們見識到了周老先生作為紅學大師的博大胸襟。
20多年后,南京卷煙廠決定改版發展新的“金陵十二釵”。為了新的版權問題,需要與老先生進行協商,2010年9月,我們前往北京再次拜訪了周老先生。
當時的周老已經是93歲高齡了,雙目近盲,但當我們一說到紅樓夢、說到“金陵十二釵”的時候,老先生頓時來了勁頭。仿佛一下子年輕了二三十歲,思路非常清晰,和我們講他對紅樓夢的最新發現和研究成果,并要我們一定把產品做好,把紅樓的文化宣傳好。
周老先生不僅學識淵博,在和他一系列的接觸中,他嚴謹、端正的治學態度更讓我們欽佩不已。回到南京后,周老先生多次托人來電,轉告他對提供給我們的十二個人物詩詞的斟酌情況,指出妙玉詩中有一個錯字,“櫳”字應該改為“攏”。對于“巧姐紡織”的詩名,老先生先認為可以改成“巧姐夜勤”。幾天后,又再次致電,考慮到消費者的熟悉程度,還是改為“紡織”更容易被接受。以九十多歲高齡卻如此執著于學問,考慮如此周到,嚴謹至斯的態度,讓我們這些后輩們深受感染。
寫到這里,周老先生慈祥、溫和的面容再次浮現在我的面前。周汝昌老先生雖然走了,但他留給我們的財富很多,他的精神將永遠鼓舞著我們前行。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