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清末的繩子鋪,選自清末英美煙公司出品的香煙畫片。
用麻、棕搓成繩索,是上古先民的一大創造。他們用繩索結網捕魚、縛獸、獲取食物。用繩索制纜系舟,拴連固物,在早期生產力的開發中,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從名稱定義上講,用多股棕捻制而成的稱為“繩”。兩股以上的繩,再進行復捻就成為“索”。兩股以上的索,再一次復捻成更粗的則叫“纜”。搓制較細的繩,在舊日普通人家婦孺皆會。那時,鄉鎮常有走街串巷賣麻坯的小販,背著大捆的麻和搓好的、粗細不等的麻繩,吆喝兜賣。一般市井婦人不買搓好的麻繩,都會買上幾兩廉價的麻坯子,掛在屋里的門框上,閑暇時,搓些麻繩備用。如果要用比較粗些的麻繩,一定要到山貨店,或是專賣大繩的繩索店中去買。清末英美煙公司出品的煙畫《繩子鋪》,就描繪了繩匠搓繩的場景。
繩子鋪一般都是連家鋪,前店后作坊外帶住家,院子很大。為的是繩匠搖繩之用。如無大院落,也一定要擇一河灘、廣場,支開搖繩架搖繩。何謂搖繩呢?搖繩架一般是五個齒鉤或七個齒鉤。一頭固定在墻或樹上,另一頭的搖架要距之十多米之遙。細長的麻繩分別穿在這幾個齒鉤上,下手手執一柄探桿在這幾組繩子中間來來回回走動,把細繩從一頭引回,成雙股掛在搖架上。繩匠手把搖把,反反復復地搖,一柄搖把連動著這幾個齒鉤,搖一下,這幾個齒鉤一起轉動,為麻繩加捻,越捻越緊,最終結成粗粗的大繩。有人統計過,每成大繩一尺,繩匠的搖把得搖動數千次。繩匠一天勞作下來,搖得筋骨疼痛。
此行,也是貧苦業。有《竹枝詞》寫道:“嚦嚦碌碌搖繩索,搖得手酸臂膊曲。小繩尚易大繩難,千搖萬搖難收束。古言系日須長繩,此繩如何搖得成。乃知有意將人警,系日天繩日易沉。”這是清末民俗畫家孫蘭蓀圖冊中的一首詩,寫出了繩匠們“千搖萬搖”、無休無止的艱苦勞作。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