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村井兄弟商會社出品的煙畫《賣硬面餑餑》
清末舉人夏仁虎所作的《舊京秋詞》中有一首描寫老北京的小販叫賣硬面餑餑的詩:“可憐三十六餑餑,露重風凄喚奈何。何處推窗呼買取?夜長料得女紅多。”
作者在解釋這首詩時說:第一句是借用姜西溟取笑他的朋友貪食的詩句,其中暗喻硬面餑餑好吃,人們多喜食之;第二句描寫了賣餑餑的小販的凄苦,他們常于夜深人靜之時,走街串巷,低聲吆喝,“聲最凄婉”;第三句寫出了老北京的特點,即窗戶臨街的多,買硬面餑餑時都不用出門,推開窗戶就能交易了;第四句說明購買者多是在燈下熬夜做活兒的家庭婦女。
何謂硬面餑餑?餑餑,原是滿語,是面饃的意思。清兵入關之后,餑餑一詞也就傳了進來。硬面餑餑類似北方的饅頭,但又有所不同。硬面餑餑的面和得比較硬,蒸熟之后還要放入爐中烤,烤得皮兒又薄又脆,吃起來很香,不僅尋常百姓喜愛,王府宮掖之人也不例外。清代宮廷里還專設有餑餑房,據《清宮檔案》記載:雍正二年正月正式設置內、外兩大餑餑房,分別制作“每日帝后早、晚膳用的各種餑餑”,而且負責“管理備辦餑餑桌張”。
餑餑種類繁多,清史專家于善浦編著的《清東陵大觀》中記載,帝后大祭時,除去各種蛋品、干果之外,餑餑桌上有如下品種:魚兒餑餑、江米糕、黃米糕、豇豆條、寸麻花、雞蛋印子、雞蛋魯酥、七星餅、梅花酥、薄燒餅、炸高麗餑餑、紅餡搟皮、黃餡搟皮、大麻花、奶干糕、白薄燒餅、果餡厚酥餑餑、芝麻燒餅、糊涂餑餑、匙子餑餑、山梨面糕、英萼面糕、白奶子糕、菊花餑餑……由此可見,餑餑包括糕點、炸食等,硬面餑餑是其中之一。
日本村井兄弟商會社1904年出品的煙畫《賣硬面餑餑》,十分形象地描繪了清末小販在街頭賣硬面餑餑的情景:小販頭頂一個簸箕,里面放有硬面餑餑、燒餅、麻花、發糕等多種面食,兩個孩子在大人的帶領下來到小販跟前,買的正是硬面餑餑。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