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即火柴盒上的貼畫。隨著打火機的普及,火柴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然而鎮江有位“火花大王”張鵬,30年收藏了近15萬枚各不相同的火花,其中反映鎮江地方特色的火花,達到近2000枚,幾乎不重樣。近日,張鵬向記者表示,他準備編寫一本“鎮江火花圖譜”,以此來宣傳古城的歷史文化。
“火花大王”欲編圖譜
今年五十出頭的張鵬,是鎮江化工企業一名普通的電工,也是鎮江收藏界有名的“火花大王”。
翻開張鵬厚厚的火花收集冊,里面圖案品種繁多。在他收藏的火花中,既有貼在火柴盒上的“貼標”,也有直接印在火柴盒上的“卡標”,和整箱火柴包裝上的“封標”,甚至還有藝術家設計的整版火花原始圖案。其中面積最小的僅2厘米見方,最大的寬29厘米,高15厘米。時間最早的為上世紀三十年代廣東啓昌火柴廠出品的“耕牛火柴”整箱火柴封標,上面印有“請用國貨”的提示。而絕大多數藏品系抗日戰爭期間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鎮江、上海、蘇州等地100多家火柴廠生產的各式火花。其中代表本土文化、地域文化鎮江火柴廠生產的各種火花近2000余枚,這些精美的火花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張鵬告訴記者,這樣的規模,要遠遠超過揚州火花愛好者2010年編印的《揚州火花圖譜》。6月初,張鵬還專程去了一趟揚州,拜訪了有“中國火花大王”、“揚州第九怪”盛譽的季之光先生,季先生對張鵬的舉動非常支持,當場為其題寫了“鎮江火花圖譜”的書名,勉勵他盡早把這本反映鎮江地方文化的圖譜編寫出來。
火花展示鎮江火柴輝煌歷史
說起張鵬收集火花的經歷,還要從1981年說起。當時他在鎮江火柴廠當臨時工,喜愛收藏的他從那時起就開始鉆進了“火花”的海洋中。“那時候,郵票、火花、煙標、門票被稱為‘四大平面收藏’,也是那個年代最熱門的收藏。”
“鎮江火花的歷史比較悠久,在建國前,鎮江的火柴廠就非常知名,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火柴受打火機影響,鎮江的火柴廠才最終關閉。”張鵬認為,鎮江火柴廠的發展正是民族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要反映這樣一段輝煌歷史,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將地產火花匯集起來展示給世人。
收集了這么多年火花,為何現在才想起編書記載?張鵬告訴記者,搜集花火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民國時期的鎮江火花很難找,新中國成立后公私合營的鎮江火花要集全也不容易,還有一些特定題材的火花,因為發行量少,收集也不易。盡管如此,張鵬還是基本找全了。不僅如此,他還有幾套地產火花“孤品”,比如公私合營鎮江熒昌火柴廠的“老人為記”設計稿,還有上世紀六十年代火柴廠未發行的“樣標”,以及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火柴廠設計稿。
現在許多地方都已經開始重視火花文化,僅僅火花地方圖譜,據他所知全國已經出了近10種。他想趁現在一些火柴廠老職工還在,還能問到一些當時情況,也算是填補地方文化的一項空白。張鵬坦言,現在困擾他的主要還是資金問題,他只是一名普通職工,薪酬微薄,出書的費用在3萬-5萬元左右,他也希望能得到一些贊助,完成這個夢想。
護“花”亦有道
火花的保存,也有不少道道。
防霉。梅雨季節應盡量少翻閱、整理火花藏品。藏室多開窗戶通風,用吸潮劑維持藏品干燥。如果發現霉變,要及時把霉品放在通風處吹干,不要在陽光下暴曬,以免卷曲變形。
防潮。夏天避免用手拿藏品,以免汗液沾在藏品上。平時可以把成套火花放在一個小紙袋里,在幾十個小紙袋外面,再用大塑料紙包裝,使藏品與水分隔絕。
防塵。用箱子盛放藏品,不讓灰塵玷污。
防蟲鼠。蟑蟲、蛀蟲、老鼠是火花藏品的三大害,可在藏品存放的箱子里經常放些樟腦丸、麝香草酚等藥品。
防火。整理火花時不要吸煙,以防著火或損壞火花畫面。
一旦火花表面沾有灰塵、泥垢和霉點,可用“干洗”法處理,即用軟毛刷輕輕拭刷去污。如果污跡過久,可以放在冷水中浸透,再用熱水沖洗。若不慎沾上了油跡,可用鈉酮液和2%的稀釋草酸液按35:1的比例,混合攪拌,制成去污液,然后把火花浸漬清洗。當洗去油污和黃斑后,再用清水沖洗、漂清、晾干,放進收藏冊。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