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文收藏的明代德化窯的“獸面含圈”白瓷鼻煙壺。?
?
?
?
清代京派內畫鼻煙壺大師葉仲三作品。?
??
?
張文藏品?
古色古香的紅木案幾、半人高的清代漢白玉觀音、大紅的天然珊瑚珠、玲瓏剔透的各色鼻煙壺、古代一品官員的古代公文包…… 在東莞橋頭鎮張文自家的陳列館里,時光仿佛已經停止,每件物品都在靜靜地訴說著屬于自己的前塵往事。
鼻煙壺里的歷史鉤沉
作為一名曾經的傳媒人,張文最喜歡收集各種不同年代、不同質地的鼻煙壺。別看是小小的鼻煙壺,這里不僅能看到中國最精巧、最頂級的傳統手工技藝,而且還是明清到民國上層社會西學東漸的一個縮影。
由于獲得皇室的青睞,從清代開始,鼻煙壺便被賦予了濃厚的歷史文化意味,鼻煙壺的制造也就從純粹的西方工藝轉變成融會中西、帶有濃厚東方審美色彩的藝術精品。康熙皇帝吸納了一批通曉玻璃煙壺制作和畫琺瑯的西方人,于紫禁城內制作鼻煙壺,歷經雍正、嘉慶兩朝后,鼻煙壺藝術在乾隆一朝達到極盛。中國傳統藝術的全部技藝:繪畫、書法、燒瓷、施釉、碾玉、刻牙、雕竹、剔漆、套料、鑲金銀等等都用在了鼻煙壺上;金、銅、銀、瓷、玉石、珊瑚、瑪瑙、琥珀、翡翠、漆器都成了制造鼻煙壺的材料,人們可以根據喜好廣泛選擇。鼻煙壺的造型也呈現多樣化,除了扁瓶式外,還有象、獅、荷花、鐘、人物、魚、靈芝、蠟燭等形狀;紋飾有山水草木、花鳥蟲魚、喜鵲報春、鯉魚龍門、貓蝶連年等。由于體積微小便于攜帶,這一方寸之間的精致唯美就成了清末乃至民國不少文人墨客、風流雅士爭相逗趣的心愛小物。
名家作品千金難求
張文給記者展示了自己收藏的一枚清代年間京派內畫鼻煙壺大師葉仲三的作品。這枚鼻煙壺瓶身淺黃色琉璃質地,帽頂是大紅琥珀,上面是葉仲山手繪的梅、蘭、竹、菊“四君子圖”,紅黑濃淡之間相映成趣。張文表示,這枚鼻煙壺是自己從上海一戶早年從事絲綢生意的家族后代里購得,按年代推算應該是葉仲山在光緒末年的作品。由于當時葉正值創作高峰的中年時期,作為名家作品當年就價值不菲,如今市面上叫價18萬-20萬都難尋蹤影。此外他還存有一枚明代德化窯的“獸面含圈”白瓷鼻煙壺,也是千金難求的孤品。張文告訴記者,鼻煙壺原本是西方傳教士帶入中國的舶來品, 14世紀時意大利人用上等煙葉磨粉制成鼻煙,裝入小巧的玻璃瓶中隨身攜帶以提神醒腦。康熙年間,西方傳教士攜帶各種描畫精美的鼻煙玻璃瓶來到中國;乾隆皇帝常以鼻煙賜賞王公大臣,如此上下沿襲,漸漸成為清代上層社會的一種時尚。
“癡心”尋寶廣交天下
作為這些古物的主人,張文自然少不了幾分喜歡古物的“癡心”。張文表示,自己以前做過很多行業,但最后發現自己最愛的還是這種與古物、字畫、山水打交道的悠閑日子。
作為古玩藏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去各地淘寶貝。除了北京潘家園、上海城隍廟、廣州、成都、西安各地的古玩市場,去鄉下老宅“找貨”也是張文最難忘的經歷。有時候為了一件慕名已久的寶貝,不遠千里下了飛機坐汽車,然后再轉摩托三輪一路輾轉找過去的經歷早已是家常便飯。接下來,就是在陌生的鄉村里與幾代相傳守著寶貝的舊主人拉家常、套近乎、侃價錢。憑著早年做媒體不服輸的念頭,張文每趟出門總會帶著幾件稀世寶貝心滿意足地回家。
作為一名“藏寶人”,無事的日子里,張文很喜歡和鎮上往來的客人喝茶聊天,有時候也會把自己新購入的寶貝拍好照片拿到網上“秀”一下;各地懂行的朋友也會在這里與張文坐而論道一番。如果大家聊得高興,不少人還會不遠萬里從海外飛來他這里拿貨。張文說,在古玩這一行里,進出之間不僅為了買賣交易,更多的樂趣在于把玩之間那種閱盡古今、品味人生的生活態度,尤其是遇到識貨人那份知音難求的感動。如果遇到這幾種機緣巧合,那么即使是自己再喜愛、再貴重的寶貝他也愿意傾心與之交換。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