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男人嗜之,女人好之,人皆戀之。酒,能激活人體之中樞神經、激起人人之興奮、激發男女之亢奮,讓人為之神魂顛倒,使人為之陶醉不已。但酒醉酒醒之間的奧妙卻意味悠長,令人回味無窮。
自傳說中的杜康造酒以來,酒便成為一些人或消愁解悶、或除憂解乏、或自我“陶醉”興奮的佳品。由此也出現了李白斗酒詩百篇的豪情和“百年三千六百日,一日須傾三百杯”的豪言壯語,更傳誦了朱元璋杯酒釋兵權,“天下好酒數杜康,酒量最大數劉伶”、“飲了杜康酒三盅,醉了劉伶三年整”等等酒壇佳話。當然,這是夸張的民間傳說。但杜康酒確實有“開壇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的美譽。自此,飲酒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種習慣和習俗,“無酒不成席”,真實反映了人們對酒的依賴程度。每逢親朋好友、同學同事聚會必須飲酒才能有真正宴席的味道。甚至一些“酒精考驗”的“癮君子”一日三餐必有酒飲之才能下飯,否則似病態一般難以“吃飯咽菜”。喝酒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個人喜好,也是一種學問,逐漸也演變成為一種文化。在官場、交友、會餐、聚會等不同場合,從喝酒中能感受到酒精給人帶來變幻莫測的各種幻覺、思維和感悟。
“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場是被公認為所謂朋友間、同事間、上下級間“酒精”考驗“信誓旦旦”的戰場,酒席間沒有辦不成的事、沒有不敢說的話、沒有不敢吹的“牛”,反正吹牛也不上稅,酒醒過后:“我說過嗎”?一語釋“糊涂”。在酒桌上端杯“遇知己”“方覺千杯少”,撂下酒杯不知誰者有多少?酒桌上對掌握著你前途命運的上司要惟命是從,即使是喝得再多也要逢場作戲,還得大著舌頭說:沒喝多,誰讓你是我的“千年知己呢”!但你喝的是“知己”酒嗎?對于一般酒友酒座上“大敬小必定好”、“小敬老不能少”觥籌交錯,但酒精麻醉過后,你是誰呀?如同路人。對于知己來說,“酒逢知己真覺千杯少”。“知己相逢千杯不醉”,其實并非不醉,并非真正要喝上千杯百杯。但因為難得一聚,開懷暢飲,天南海北、天文地理、家長里短、胡侃神聊,倒是繁重工作之余的一種壓力釋放,感情也隨之加深。何況“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酒桌上蘊含著如此深厚的兄弟情誼,又怎么一拒了之?。
“酒品彰顯出人品”。這反映出一個人生哲學:酒品不好,人品未必好。老實厚道人喝酒時會體諒他人酒量大小、身體好壞、適應能力等不能喝酒的難處,也不胡言亂語,把酒場把握得一片和諧,一團和氣。使參與者都能開懷暢飲,不失風度,這樣的人酒風如此,做事運籌帷幄、穩操勝券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是一個能成就大事業者也。而喜好張揚者一旦二兩酒下肚,就會不知天高地厚,胡侃神吹忘乎所以,唯我獨尊“一言堂”,云山霧罩、把你吹得如墜霧里,敢把輪船吹上天。“眾人皆醉你獨醒”,總想把人從桌面的視線上消失,這樣的人你說地道嗎?喝酒如此張狂,做事又會怎樣的狂傲?豈能成就一番事業?長此以往,你的朋友還有幾何?從喝酒、勸酒、酒風中可以窺見人品的好壞、品格的高低。
“酒場猶如同戰場”。官場是“酒精”考驗的決斗場。對于身居官場中的人士, 酒場是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人們常說“喝酒宜少不宜多,恰到好處就剎車”。可一旦喝到興奮時,很難把持剎住這個“車”。 中國的酒桌文化和官場文化自古以來就是密不可分,比如:酒量代表了工作膽量,酒風代表了工作作風,酒品代表了你的人品,喝酒具有如此重要的內涵,怎能不玩命的喝?更何況現在已經是“酒中自有黃金屋,酒中自有顏如玉”的時代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才能顯出一個人生活的品質。“酒量顯膽量”,才能“酒壯英雄膽”,方可與領導“煮酒論英雄”。如果在酒桌上不具這個膽量,不能戰勝酒量這個“敵人“,說明你辦事沒有魄力,工作沒有能力,“做人”沒有底氣。更不是能與領導“患難與共”、“沖鋒陷陣”、勇往直前的好下屬,今后發展的空間也就會逐漸縮小,甚至被逐漸淘汰出局。對于品階低于你的,酒場上到想看看下屬對你的忠誠度,通過“酒精考驗”,顯現他對你的尊敬和敬畏態度,以決定其是否取舍。因而,你的職位有可能完全取決與你的酒量。所以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酒文化更是讓你喝到老學到老,“實戰經驗”決定著你的前途命運,但想想看得到其“真經”的又有幾何?值得回味!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