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又是清明雨紛紛。我亦開始尋思,怎樣的紀念才是最好的祭奠。
清明時節,掃墓緬懷先人本是國人習俗,也是人之常情。而如今,像“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般的清明節已經漸行漸遠。在年節的祭奠中,人們豪擲千金只為讓已逝親人在陰間“瀟灑走一回”。比紙錢正規、漂亮,且面值往往極大“冥票”可謂是祭品中的香餑餑了,而這些耗費資源制造出來的“冥票”,與鮮花、菜品一起,或是灰飛煙滅,或是長留墳前……這不得不令人擔憂。我國每年花去的喪葬費達70多億元。面對這種荒唐祭品暢銷的局面,凡理智之人都會感到震驚和憂慮。
雖然我們都明白“人死如燈滅,猶如湯澆雪”,都知道“死后風光,不如活著盡孝”。但是,每當清明節來臨的時候,我們依然不能“免俗”,往往非常自覺、非常虔誠地加入到這種“浪費”的行列中。
或許有人認為,清明的“浪費”是文化必要的代價?!安栌胁璧?#xff0c;酒有酒道”,這里的“道”就是文化的儀式。若無“道”,雖然茶還是茶,酒還是酒,但喝茶、飲酒總會覺得缺少了靈魂似的。正如宋朝詩人王禹俏所言,“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文化的表達需要一種載體,一種儀式,否則文化就變得空洞和教條。
而我始終相信,自我砥礪才是對先人的最好緬懷。多少人給已故親人修建豪華大墳,殊不知親人生前渴盼的只是你奮發向上,自立自強;又有多少人因親人已故悲痛欲絕,一蹶不振,殊不知親人生前渴盼的只是你擦干淚水,在悲傷中站起來。曾記得我小時候有一位富豪鄰居,將大部分遺產傳給了他品行端正、成績優秀的兒子,可因慈父的死悲痛欲絕的兒子迷戀上了賭博,萬貫家產一朝化為烏有。而最讓人痛心的是,他自己也萎靡不振,欲了結一生……而我也無法忘記,汶川人的苦難,是何等地讓舉國黯然神傷。而當國旗徐降,時間停下,一個崛起的民族更加奮發自強。公益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虛幻詞匯和宣傳噱頭,慈善也不再是少數人參與的神圣事業和被行政組織壟斷的特殊社團;尊重生命、以人為本的思想不再是蒼白的口號,充滿人性光輝的同情與博愛讓全民萬眾一心共赴國難。
在天國安息的亡靈,期盼的不是我們將祭品化為一縷虛無縹緲的青煙,也不是像那位兒子一樣終日被哀愁囚禁,人生長恨水常東,而是用行動兌現我們自強崛起的諾言。讓逝者安息,生者自強,才能不辜負他們給予的厚望……逝者長已矣,生者當有為。讓活著的人生活得更美好,讓后人不再經歷先人曾經的苦難,這才是對逝者最好的祭奠。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