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趙銥民在今年“兩會”上建議大醫院的醫生“動”起來,他所言:因為我們現在看到,在一些大城市,大醫院人滿為患,很多醫院年門診量達到200萬以上,實際上所說的看病難是指到大醫院看病難,你像看感冒發燒拉肚子都要到大醫院去,那看病能不難嗎?
正如他所說,只有建立醫務人員的流動互助平臺,使優質醫療資源得到平衡分配,才能使更多的人更加方便地享受。說大醫院近似自由市場一點不過分,看病難,排隊長,掛專家號更難,這在大醫院里是很平常的事,對于本地區的患者來說,相對而言要好一些,有路途近的優勢,即便如此,沒個半天時間,能出醫院的門,也沒那么容易。對于遠道而來的患者,不僅要受長途跋涉之苦,還需受排隊之煎熬,在中午時分,醫院走廊里,大廳里,一個干饃,一杯水,這種現象比比皆是,是因為沒有趕上上班時間,中午只有將就對付一頓。老實說,誰又愿意受這個罪,是病讓人無可奈何,沒有誰愿意來大醫院湊熱鬧,是當地醫院沒有解決病痛的能力。對于貧困人口來說,到大醫院看病更是受苦深重,因經濟拮據,吃最簡單的,住最差的,有的人為了省下住宿費,睡在醫院的走廊上,草坪里。
倘若我們真正實現趙銥民委員所建議的,建立醫務人員的流動互助平臺,要有多少患者不再千里顛簸,無需長途跋涉,省去了多少旅途開消,不僅患者受益,基層的醫務人員從中得到學習,大醫院精湛的醫術得以推廣傳播,是件利民惠民的大實事。只有大醫院的醫生真正地“動”起來,基層醫生能解決患者的病痛,看病才不再難,隊才不再長,看病之路才不再遙遠。
?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