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80后,從小,我就喜歡看革命電影,那個時候沒有電腦,只能在學校組織看電影的時候可以過癮的看上一兩部,然后回味好長時間,每次我小小的心靈都會被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和勇敢強烈的震撼,同時也深深地感到自己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來之不易。直到現在,我還是喜歡看革命電影,在我的心中總有一縷揮之不去的“紅”,一種伴隨成長的紅色電影情結依然長存。
小時候對《地道戰》是最有印象的,雖是黑白片,但對于當時的我來說卻是色彩斑斕的.在那個帶著紅領巾的年代,一部電影就可以讓我們熱血沸騰。最喜歡便是結尾處,無數無數的人民群眾,從菜地里翻開擋板,出現在敵人面前。看著一滴滴小水珠,漸漸匯聚成一片汪洋,總有種感動,而《地道戰》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在現在被很多人當做鈴聲的“鬼子進村”,還有關于冀中平原的向往,但更多的是對那些勤勞而充滿智慧的廣大人民的崇敬之情,還有留在童年記憶中的畫面。
一提起《紅色娘子軍》,“向前進,向前進,戰士的責任重,婦女的冤仇深……”的歌曲就鏗鏘有力蕩漾在心中。紅色娘子軍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符號,是一代人心目中的經典!娘子軍們接過烈士手中的紅旗,迎著朝陽奮勇前進,為解放全中國繼續戰斗。這一支由女戰士組成的革命隊伍,是瓊崖革命的代表,是海南人民的驕傲。紅色娘子軍們驚天動、泣鬼神的壯舉,深深地打動了我。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英雄王成這句緊迫而決然的呼喊,這句電影里的臺詞,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們走過了那個對英雄向往的青春歲月,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曾經高喊過向我開炮的臺詞。《英雄兒女》這部影片不僅留下了經典的臺詞和激動人心的電影插曲,也在黑白膠片上深深鐫刻下英雄主義的烙印。
紅色電影呈現了一幕幕摧人淚下的感動瞬間。《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李俠在兇殘敵人的包圍下堅毅地發著電報,一道道美麗的電波劃過暗夜的長空,照亮了革命的前程。《萬水千山》中,在埋藏過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天險大渡河,紅軍戰士憑著驚世駭俗的勇氣和意志爬過一座鐵鎖橫橋,成就了飛奪瀘定橋的戰爭神話。《中華女兒》中從容地走進滔滔江水的八個女子,《狼牙山五壯士》中身負重傷、精疲力竭、彈盡糧絕之后縱身懸崖的八路軍戰士,演奏出革命犧牲與大無畏精神的最強音。《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媽媽宣誓入黨后在革命群眾受到敵人追擊時,以自己的生命換得百姓的安全,留下的那句“媽媽是黨的人,不能讓群眾吃虧”的話是何等地令人動容。
紅色電影塑造了一個個令人崇尚的英雄形象。《烈火中永生》成功塑造了江姐、許云峰等革命志士,受盡酷刑折磨的他們在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堅定地走上了刑場。《黨的女兒》中,經歷千山萬水尋找黨組織,為保護戰友而犧牲的李玉梅。《紅色娘子軍》中,身負家仇,歷經磨難,最終參軍消滅惡霸地主南霸天的吳瓊花。《平原游擊隊》中,深入敵后與日寇周旋的李向陽,憑著機智與勇敢成為一個令日軍膽戰心驚、聞風喪膽的傳奇人物。在戰火中歷煉、成長的小嘎子、潘冬子、李鐵梅、劉胡蘭這類少年英雄曾經是數代人兒時偶像。在紅色經典中的這些英雄人物身上,流露著中華民族英勇善戰、頑強不屈的戰斗精神。
紅色電影留下了一句句膾炙人口的經典臺詞。《英雄兒女》中,王成面對潮水般涌來的敵人,以步話機向后方指揮部高喊“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然后擰開最后一個爆破筒的后蓋沖了向敵群。《董存瑞》中,敵人機槍噴射出肆虐的火舌,沖鋒的戰友們一個接著一個倒下,生死存亡關頭,董存瑞舉起炸藥包高喊:“同志們,為了新中國,前進!” 《青春之歌》中,林道靜發出了“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呼喚,化作革命者嘲弄黑暗勢力即將滅亡的語言匕首,預示著革命的必將勝利。此外,《林海雪原》中 “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的接頭暗號,《地道戰》中“高,實在是高”的屈膝諂媚,都成了代代流傳的經典對白。這些或英勇或機智或詼諧的臺詞,伴隨著紅色經典影片的深入人心,成為一個時代的流行話語,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與談笑間。
紅色電影形成了一曲曲磅礴激越的戰斗歌曲。《鐵道游擊隊》中旋律優美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閃閃的紅星》中耳熟能詳的《紅星照我去戰斗》,《地道戰》中歌唱偉人的《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柳堡的故事》中膾炙人口的《九九艷陽天》,《上甘嶺》中抒發情懷的《我的祖國》,《冰山上的來客》中謳歌友誼與愛情的《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以及真切感人的《白毛女》、氣勢磅礴的《紅軍不怕遠征難》等等。音樂是記憶最好的連接點,一首歌曲往往能夠唱響一個時代的主旋律。時至今日,這些曾經風靡祖國各個角落成為經典的歌曲魅力依存,很多人一聽到這些經典戰斗歌曲的時候,依然會為之怦然心動。紅色經典的藝術光澤超越了時代的局限,一直延續。
在電影中看壞蛋出丑無疑是件很過癮的事。比如像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中,鬼子和壞蛋都像一個個傻瓜似的,這就讓我們一次次發出了笑聲,后來就很少有電影能讓我們如此快樂的。我們總是學著電影上的樣子,比如平原游擊隊,當然英雄人物的臺詞,也是能記住的,比如《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向我開炮向我開炮”——這是我們常用在打泥巴仗的時候,會給我們一種特別的干勁。
正面人物,往往就是通過充沛的激情來表現的。《決裂》中共大的那個龍校長舉起那個婦女的手說——這就是資格。還有《火紅的年代》中,于洋在高爐前對廠長的一段話,那是很容易流下眼淚的。我總是容易被這種臺詞所感動,那個時候這種紅色電影中的臺詞還特別多,《春苗》中有,《青松嶺》有,《創業》中更有,《第二個春天》中也有,這是一種有利于詩人氣質的培養的。激情當然也不是憑空產生的,比如《閃閃的紅星》中,我們雖然更關心冬子能不能干掉胡漢三,但是對于映山紅在特技下能夠開放,對于小小竹排江中游這樣的唱詞,小小年紀還是有一絲感動的。
50、60年代的電影是經的住時間的考驗的,即使過了半個世紀,放到人們的眼前,依然可以像看一部熟悉的新片一樣沉浸在里面。這是電影的魅力,亦或是老一輩藝術家表演的魅力,也許是那個時代的魅力。這些電影其實都拍得相當精道。雖然畫面不是那么有感染力,盡管對話也樸實不張揚,但就是喜歡那樣的簡單場景,喜歡知道結局也猜下一步會怎樣,喜歡看著那些“好人有好報、皆大歡喜”的完美情節,喜歡和里面的小危險場景一起心跳起伏,喜歡徜徉在自己的英雄主義調調里……
然而,這樣的影片,現在,大約是很難再見到了。沒有普遍意義上的主角,每一位村長,都是抗日戰爭時期全中國千千萬萬的村長的縮影;每一位八路軍分隊長,都是當時全中國千千萬萬的八路軍分隊長得縮影;每一位參與對敵斗爭的村民,都是當時全中國千千萬萬為了生存拿起槍戰斗的村民的縮影。
單純的喜歡老電影,永遠不褪色的經典,這樣看著會很溫暖~童年有它們靜靜點綴,和著熟悉的旋律、時不時大笑幾聲……
歲月流逝,世事變遷,那個年代已是漸行漸遠,紅色經典電影中所體現的英雄主義精神卻依然長存,構成人類靈魂中的偉大正面價值的一個鮮明標志。讓我們在紅色電影的召喚下,喚起戰斗歲月回憶,接受革命傳統教育,讓中老年人重溫過去,讓青少年了解歷史,讓我們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挑起祖國偉大復興的重任,使我們了解了我們民族的苦難史,也使我們了解了不屈的民族奮斗史,培養了一代代人的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不忘歷史,開拓創新是我們對先輩們、英烈們的最好紀念!
?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