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記憶當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石阡縣青陽鄉的少數民族群眾在每年農歷七月十三的這一天,都要舉行一場傳統的“鬧魚”,當地的少數民族群眾也習慣的稱之為過“殺魚節”,只是后來部份缺乏遠見的人由于人心不足,將大自然的無私饋贈變為過度的索取,青陽鄉境內的河流小溪已經很難見野生魚的蹤跡。于是,這場面壯觀,在統一的時間內,在全鄉幾十條河流里、有數以千計群眾集中參加的,由漁獵文明向農耕文明過渡的文化遺產傳承,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就已經徹底的消失,成為人們心中永遠的疼,成為記憶中的鄉愁。
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幾年時間,我曾在青陽鄉從事烤煙生產與收購工作。在青陽煙葉收購作業組當上負責人后,我的工作得到當地黨委和少數民族群眾的認可。于是,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三,我都有幸被邀請參加青陽鄉冷家榜村或周邊幾個少數民族村寨群眾組織開展的“殺魚節”祭奠儀式,成為在當地最受歡迎的人。因為主持祭奠儀式的是當地少數民族村寨的寨老,受邀參加儀式的都是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教育事業做出貢獻的人。
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三這一天,青陽鄉冷家榜村這一片區的少數民族群眾及鄉政府所在地的干部職工、學校師生大都齊聚在青陽河邊。在現水庫洞口附件那個地勢最為寬闊的地方,由寨上最受人尊重的長老主持祭拜河神儀式,乞求風調雨順,五谷豐收,六畜興旺的儀式結束后,大家就按分工將麻柳葉、喚香葉,葛芍葉、葛芍籽舂碎成一種較濃的液體,然后與茶油粘混合在一起,順水流向整條河流,人們手拿臉盆之類的器具,使勁的將水弄混濁,將魚從河兩邊的洞穴及大石頭的底部“鬧昏”出來,就開始捉魚。這一天,參加“鬧魚”捉魚的都是男人,婦女是不能參加這樣的活動的,因為在沒有村寨或人家戶的時候,參加捉魚的“男子漢”大都是赤裸著身子的。
說是“鬧魚”,其實魚只是被鬧昏,因為一旦后面的清水流入后,河水就逐漸變清,魚就緩過勁來,這樣的“鬧法”是不會破壞大自然生態平衡的。
記得在“鬧魚”的時候,大部份成年男子都手握魚叉,將魚叉刺進有可能藏大魚的洞內,這樣就可以“殺到”包括像娃娃魚這樣的大魚……
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三這一天,對于青陽鄉的少數民族群眾來說是十分熱鬧,全鄉幾十條河流從早上九點過鐘開始祭神“鬧魚”到下午的兩、三點鐘結束戰斗,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四、五個小時,但無論收獲多少,下午的這頓晚餐是豐富。畢竟,參加“鬧魚”“殺魚”的人多少都有一些收獲,多少是要搞到一些魚在手的。但是,當時的人們是不捉殺像“七星魚”、“泥鰍”這些魚類的,因為當時在貴州一帶根本是不吃這些魚類的,只是湖南人來后,在湖南人的帶動下,本地人才開始吃這些視為神靈的魚。而這些魚,特別是七星魚,已逐漸成為價格最貴的奢侈品。
吃晚飯的時候,我們作業組的烤煙生產收購人員大都被附近村寨的煙農請去吃魚,那用鼎罐煨制、用農家佑料配制而成的農家特色魚的味道讓人至今難忘。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