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隨著《舌尖上的中國》這一紀錄片的播出,人們不僅被飲食文化吸引,更帶來了許多超越美食的思考。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中國人也常說“民以食為天”,可見“舌尖上的文化”對世界各國的人來說,都是璀璨的瑰寶,人與食物的關系密不可分。
2016年,“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生活中我們總聽老一輩人說什么節氣該吃什么,季節始終與美食緊緊聯系。又有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區的人吃不同的食物,也涵蓋著歷史和文化的因素。冬日的寒意慢慢消失,春天悄悄到來。煙花三月之際,讓我們一起走進我的家鄉江西“舌尖上的春天”!
說起江西,人們腦海中出現的一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春天的鄱陽湖,正值豐水季節,水天一色、浩浩蕩蕩、橫無際涯、煙波浩渺、帆影點點,正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景。江西美在鄱湖,鄱湖美在水產。作為中國淡水漁業主要基地之一,魚類達90余種,這里的野魚味道十分鮮美,最有名的當然是“鄱陽三色魚”。這是一道將鄱陽湖中的草魚、鯽魚、鯰魚等魚混在一起煎煮而成的傳統名肴。相傳是范仲淹被貶到饒州后,有一天來到漁民家中,提議缺菜原料的漁夫,將所打的5種魚一塊烹飪,誰料做出來的魚味道極為鮮美,于是演變成百色魚流傳至今。在過去艱苦的日子,樸素的勞動人民,用最原始的炊具,用“煎、燉”極簡的烹飪方法,制作出的美味,放在當今時代也是無可取代的。
水鄉有歌謠云“正月藜,二月蒿,三月作柴燒”,春天萬物復蘇,鄱陽湖岸邊的藜蒿正值時節。江西人素以做藜蒿擅長聞名,“藜蒿炒臘肉”更是以其脆嫩爽口,醇香柔潤的特點入選“十大贛菜”之一,是中國的名菜。陽春三月,煙波浩渺的鄱陽湖水面邊,叢叢密密的藜蒿總讓人發生無限遐想,似乎關乎著生命力和生命意義的哲學象征,約二三好友,面對鄱陽湖把酒臨風,以藜蒿炒臘肉下酒,酒酣飯飽之余,醉倒于陽春三月的江西,豈不快活?
生活在別處,最難忘的滋味永遠在自己的家鄉。還記得大學離家的三年,做讓我想念的就是一碗熱氣騰騰的米粉。“米粉”可以說是江西人不可缺少的主食,由江西特產的大米和水制成,在經過曬干成米粉干,十分有嚼勁。每次回到家鄉,第一件就是去熟悉老舊的米粉店,吃上一碗,竟也能讓我回想起童年的記憶:一個春天的午后,院子里彌漫著花香,灑滿了溫暖的陽光。奶奶和鄰居的阿姨們分工,將浸了一夜的大米撈出放進石磨,慢慢研磨出米漿,然后給大灶生火,將米漿鋪一層在涂了油的方形鋁盆里,放在鍋中蒸熟。然后,將蒸熟的米粉卷起切成扁條,放在長竹篩子晾干……現在,家中早已沒了這些傳統的工具,我卻常常懷念那個春天的午后,坐在院里的空地上,聞著米粉的清香,看著藍天白云,聽著麻雀的叫聲。
中國人一直懂得自然的饋贈,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地區,制作不盡相同的美味。不過我想,食物的多變在于生活的不變,勤勞質樸的華夏子女在這片富饒的土地講述著屬于我們自己的飲食文化,創造著屬于我們自己的時代。我在江西,描述著“舌尖上的春天”,你呢?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