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在鲅魚圈參加會議期間,大家對早餐上的咸魚產生了興趣,一致反映:是喝粥的最好搭配。營口同事更是勾起了兒時記憶,說:兒時每天早上都會吃咸魚,甚至一天三頓飯都會吃咸魚。但彼時非此時,兒時的咸魚不會如此時的油煎,只是那種純粹的曬干而已。營口是海濱城市,吃咸魚是很容易的事情,所謂靠海吃海嗎,正如山里人家無論窮富都會吃到山野菜一樣,因為四十年前家家都不富裕,也只能吃到那些最容易得到,且最廉價的食品。
有的營口同事聽到此,開玩笑說:能天天吃到咸魚?那是大戶人家呀!我們普通老百姓家,是不會天天吃咸魚的。能談得上每天都可以吃到的,只有咸“泥溜”。“泥溜”又叫“海瓜子”,是一種小型貝類動物,個頭比較小,比人的大拇指甲也大不了多少,生活在遼河入海口處的海邊泥灘里,算是營口的特產。過去,營口人會經常到海邊挖“泥溜”吃。也很便宜,5分錢可以買一大飯盒,夠吃幾天的。
我非常羨慕營口人,雖家境不同,但每天都可以吃到海鮮,這是那時的沈陽人想都不敢想的。記得兒時,每天早上能吃到的,也就是高粱米水飯、窩頭,外加一小碟咸菜。那時的咸菜不比如今,如今吃魚肉膩了,早餐也會準備一小碟咸菜,但而今的咸菜是用油炒制而成的,且里面添加了煸炒過的精肉丁,又有香油調味,已脫離開傳統意義上的咸菜概念了。兒時就是這樣,對葷腥饞的要命,但也是沒辦法的事,每月供應的油、肉少得可憐,能解決溫飽就不錯了,哪還能顧得上可口這一說。
記得一天到鄰家家,看到鄰居老爺子坐在家中的地爐旁,正端著“老白”干有滋有味地喝著,爐箅子上擺著兩三條干癟的小咸魚,微糊,但卻散出非常誘人的香味。兒時不懂事,站在老爺子身旁,邊看邊流口水,樂得老爺子合不攏嘴,拿起一條咸魚,撕下一小半遞過來。不舍得吃,放嘴里一小點,吮吸咸魚的味道,生怕那滋味過快的溜掉。
僅僅四十年光景,人們早已不對溫飽發愁,對于食物如今在講究色香味之外,還講究營養和健康。而小咸魚和山野菜,因為是純自然的東西,價格反而高了起來,成為人們喜歡的食品。前些年,一位老領導講他戰友和小孫女的故事,那位老領導的戰友教育孩子說:你這孩子真是被慣壞了,太挑食,連魚肉都不愛吃。我小時候想吃都吃不到,整天吃野菜,孫女不愛聽了,反駁道:爺爺吹牛,還整天吃野菜,媽媽說野菜可貴了,幾十元才買那么點。
談笑之余,便會讓你對這四十年的改革生出強烈的滿足感和自豪感。早餐食品變化,雖是生活中最小的一件事,卻映射出改革成果之巨大。這兩天,黨課培訓老師拿出大量如GDP等數據進行對比,來講述如今國家之日新月異,聽起來有些抽象。而一條小咸魚的今昔,卻是真真切切的,會讓你不得不說:改革讓老百姓得到了最大的實惠,又怎能不讓你舉雙手擁護改革呢?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