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南昆鐵路的修筑與通車運行,使師宗縣豐富的旅游資源有了向世人展示的機會。
在師宗縣葵山鎮境內,南昆鐵路有一個小站叫秧草地,從這里出發,行800米路,是該鄉的馬場行政村,這個大山峽谷中的小站,是打開師宗旅游資源的一扇窗子。打開它,窗前便亮麗的叫人要一頭撲進那如詩如畫的風景中去。
出馬場村,往前走,是一條青石鋪成的石板路,石頭在光滑地閃亮。這路是很古老的了。從這路上走過了多少歷史故事呢?這石板路是彎彎曲曲的,卻一直往前延伸。石板路上飄過的歷史風云、恐怕只有路盡頭處的潮水銘記了。
翠云湖依偎著高高的翠云山,也許翠云山太大太濃太富有了,小湖顯得頑皮與散慢,它很隨意的蕩開來,讓馬群在湖邊的青草地上溜蹄,讓成群的鴨子在湖水中蕩出清波。這片湖水是大自然捧給翠云山的梳妝鏡,讓翠云山的神秘在湖水中撩開神秘的面紗。然而,又因了這湖水,翠云山愈更神秘愈更讓人不可探知其中無數的歷史,不論如何,湖是美麗的,猶如一位山村極秀美的姑娘,讓翠云山與人一道純潔起來、寧靜起來。
翠云山是師宗的兩片原始森林中的一塊,有1500畝的面積,老遠望去,濃濃的綠云把一座大山完美地覆蓋了,從小胡邊的小路往上攀登,各種鳥聲便從密林深處傳出來,伴著枯枝落地發出的沉悶聲,人的心便不由提的緊緊的,要說陸,其實是沒有的,知識跟著向導往原始森林的腹地沖突罷了。
十月,纏綿的小雨不斷向翠云湖奔來,置身于翠云湖邊也另有一番風味。看著朦朧的遠山籠罩著一層輕紗,在縹緲的云煙中忽遠忽近,若即若離,我想伸手拂去這微薄的輕紗,將翠云湖兩岸的山水看得真切些,又恐撕破這美麗的意境,讓這山水顯出駭人的清靜和陰冷。再仔細瞧瞧這個色調,更像是還原了一幅潑墨山水畫,影影綽綽,讓人意猶未盡。
煙雨朦朧中,翠云湖以優雅的姿態靜靜地流淌在馬場村邊上,還有那絲絲細雨,淡淡花香,幽幽樹影,都在詮釋著馬場村中的人和事。雨滴落在湖里,如一根根銀針落入我體內,我的心在劇烈的顫抖著。站在石板路上,看著翠云湖兩側峰巒重疊,日日相看兩不厭,兩側的青山只隔著一道輕輕淺淺的銀河,含情脈脈相視無言地癡癡凝望。
在這幅壯闊的潑墨山水畫中,我隱隱看到,野花雜草從一片淡綠中誕生,再成長,而后在歷史的長河中翩翩起舞,它們是如此的頑強,不怕風吹、日曬、雨林,只求世間能留一席之地給自己。
無論滄桑如何變化,馬場村就坐落在翠云湖邊。遠遠看去,小村如同一名嬰兒,夜夜沉睡在母親湖懷里,日日受著母親湖的養育之恩。
翠云山在馬廠村幾代人的精心護理下,翠云山上古木參天,郁郁蔥蔥,四季常綠。山間有清泉流淌,山腳有池溏一洼,水為山增添了靈氣,山賦予水浩然正氣。漫步林間小道,清風習習,沁人心脾。
遠觀翠云山,如猛虎盤踞,躍躍然有下山之勢。“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師宗清代名人何輔龍父子之墓就坐落在翠云山山腰。何氏一門為詩書禮儀之家,何輔龍之子何桂珍學識淵博,極善書法,18歲中舉人,22歲殿試賜進士出身,24歲提督貴州學政,34歲授孚郡王讀,“以學問受上知”——咸豐帝即位前曾隨其學習過。
岳陽樓長聯的作者就是何輔龍之婿竇垿。其為人高風亮節,一時傳為佳話。翠云山的樹林和泉水賦予山纖秀之美,何氏父子的陵墓為山增添了歷史的厚重和質感。暢流林間,物我兩忘,心曠神怡;何氏墓前,憑吊古人,流連忘返。
名人是一個地方的形象和品牌。清人趙翼“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著名詩句告知人們,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才人”,一代“才人”有一代“才人”的使命,無數“才人”之總和,積成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師宗縣有何桂珍、竇垿兩位“才人”的歷史佳話,為云南翠云山的森林和泉水形成的纖秀之美,增添了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質感。
馬廠村人為有座彩云中的翠云山而自豪。近年,他們在翠云山前,按《易經》建造了氣勢雄偉的《八卦圖》和牛郎與織女相會的一座精美的天橋后,給森林風光和人文景觀集一身的翠云山,又添了一層新的歷史文化色彩和無窮的遐想。
寒冬臘月,茫茫的翠云山,又將是大雪紛飛,白雪皚皚,銀裝素裹,恰似一派北國風光。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