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煙草傳入遼寧并廣泛傳播開來的主因是什么?是以嗜好品的名義,還是以藥材的名義?對此我更傾向于后者,主要原因就是記載傳入的史料多為中醫(yī)論著。關于這一點,我在本世紀初參加的幾次《中國煙草通志》編撰會議上,都未能引起編撰人員和專家的注意,當時只關注于出處,卻未能將煙草藥材論提出來,今天想起也算是一件憾事。
煙草傳入遼寧的途徑主要有兩條:其一,自日本入朝鮮入遼東。其二,自南洋入澳門入廣東入遼西。而無論從哪條途徑傳入遼寧,關外人都是將其作為藥材來購之,這與煙草能夠“辟瘴”、“祛寒”的主要功效大有關系。清代沈李龍在他編撰的藥學著作《食物本草會纂》中這樣寫道:煙草火,味辛溫有毒,治風寒濕痹,滯氣停疾,利頭目,去百病。解山嵐瘴氣,塞外邊瘴之地,食此最宜。而明代倪朱謨在藥學著作《本草匯言》中同樣寫道:煙草,通利九竅之藥也,能御霜露風雨之寒,辟山蠱鬼邪之氣。小兒食此能殺疳積,婦人食此能消癥痞,如氣滯、食滯、痰滯、飲滯,一切寒凝不通之病,吸此即通。
如果說這兩本藥學著作不能充分說明煙草的藥用價值,那么明代名醫(yī)張介賓編著的非常有影響力的醫(yī)學巨著《景岳全書》,則足以證明煙草的藥用功能了。他在書中這樣寫道:求其習服之始,則向以征滇之役,師旅深入瘴地,無不染疾,獨一營安然無恙,問其所以,則眾皆服煙,由是遍傳。而今則西南一方無分老幼,朝夕不能間矣。予初得此物亦疑貳,及習服數(shù)次乃悉其功用之捷,有如是者因著性于此。然此物屬純陽,善行善散,惟陰滯者用之如神。若陽盛氣越而多燥多火及氣虛氣短而多汗者皆不宜用。或疑其能頃刻醉人,性必有毒。今彼處習服既久,初未聞其妨人者。抑又何耶?蓋其陽氣強猛人不能勝,故下咽既醉,既不能散邪,亦必耗氣理固然也。然煙氣易散而人氣隨復,陽氣留中,旋亦生氣,此其耗中有補,故人多喜服而未見其損者以此。
也就是說,名醫(yī)張介賓吸過幾次煙之后,用自身驗證了煙草對治療陰滯者有大作用,只是“火大”的人才不適宜吸煙。但即便吸了,也沒什么大事,因為煙草易散,對身體沒多大損害。陰滯者是什么癥狀呢?大抵就是表現(xiàn)為氣血虛弱,心不養(yǎng)血,腎氣不足,郁結傷脾,陰虛火旺,寒氣內(nèi)積,經(jīng)脈淤阻。尤其是關外之地,冰天雪地的,氣溫很低,容易引起寒癥,而煙草恰是治療寒癥的良藥,所以關外之人很有可能是將煙草作為藥材購買,以作御寒之用。遼寧地區(qū)曾流傳一首關于煙草的順口溜,很能說明問題:抽袋煙,解心寬,解饞解懶解腰酸。解乏困,解身寒,還解眼前小困難。也就是說,人在寒凝不通時,你抽袋煙,什么氣滯、食滯、痰滯、飲滯等引起的各種瘀滯也就通了。
楊士聰在《玉堂薈記》中寫道:煙酒古不經(jīng)見,遼左有事,調(diào)用廣兵,乃漸有之,自天啟中始也。二十年來,北土亦多種之,一畝之收,可以敵田十畝,乃至無人不用。而王逋在《蚓庵瑣語》中也有類似記載:煙葉出閩中,北地多寒疾,關外至以馬一匹易煙一斤。也就是說,當時在遼寧種一畝煙的收入相當于種十畝莊稼的收入,如果想買煙草,更是需要一匹馬的價錢才能買到一斤煙。換而言之,如果老百姓不是將煙草作為藥材看待,誰會舍得花那個錢去買煙草呢?我們今天將煙草批駁得體無完膚,似乎煙草有百害而無一利,但仔細分析起來,其中又有多少理性的東西呢?任何一件事物,只要其存在,就必定有其存在的道理,至少是有利有弊的,煙草也是如此,從煙草傳入遼寧時的主因來看,批駁煙草還是需要有斟酌之處的,因為中醫(yī)是不騙人的,中醫(yī)大家的名著也是不騙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