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希望,希望是我們回家的唯一方向。回來吧,加入我們一起戰斗!點燃木星,救回我們的地球。”當一位初中生,一位有著些許叛逆的、不相信希望的初中生,在看到她的哥哥劉啟和CN171-11救援隊全體人員不放棄最后一絲希望,拼盡全力,已己之微薄力量堅持著時,她相信希望了,相信“希望是這個時代像鉆石一樣珍貴的東西”。她沒有能力給予救援任何幫助,所以,她只能用屬于她的方式,用屬于她這個年紀的語言向全球發出呼吁:只有希望,才是回家的唯一方向!
看著網上那些鋪天蓋地褒貶不一評論,我不想說些什么,畢竟我不懂怎樣去鑒賞好萊塢大片的設計有多完美、技術有多精湛、硬件有多厲害;亦不懂怎樣去解析國內國外科幻片的差距,去挖掘本片中畫面、語言、技術、特效的漏洞,挑刺里面的細節。很少走進影院的我,是在被朋友圈刷屏后,才知曉這樣一部國產科幻大片。于是我目睹的是一場拯救地球、拯救人類、拯救文明的生死之戰;是一個個中國人在災難面前不離不棄,用始終不滅的希望,保衛地球這個大家園悲壯情懷。
片中,每一個參與救援的中國人歷經的悲愴,把他們對“家”的眷念和那種深沉情感,把中華幾千年文明中自帶的悲涼和史詩感,演繹得讓心生生的疼。可以說,這場保地球的曠世之戰,輸出的是中國人民獨有的價值觀,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帶給我們的是極大的民族自豪感。
即使流浪也要背著“家”走
這部影片與國外許多拯救地球類影片最大的不同就是:即使是逃亡,也要帶著地球這個“家”一起走。這是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差別,是東西方意識形態的鮮明對比。片中,當聯合政府明明知曉這場流浪之旅最終都是徒勞,但還是決定耗盡全球所有,不惜一切代價背著地球這個莫大的“殼”走;當moss切斷與地球的聯系后,劉培強不顧一切想要聯系兒子、聯系家人,不管是否違反空間站規定也要努力尋找拯救地球的方法,這其中有著對家人的情深,更是有著不放棄地球大多數生命的胸懷;當劉啟想到另一解決方案,為地球找到最后一絲希望時,他們所在的救援隊每一個人都不顧個人生命,與天地戰斗,與時間賽跑,這已經不能用對家與國的情懷來詮釋,他們心系的是延續一個星球所有的物種和文明。
在這場跨越兩千五百年的大逃亡中,人類并未拋棄養育了自身文明地球移民其它星球,而是在地球表面建立巨大的推進器,帶著地球去流浪。這體現出的是一種務實精神、一種家國情深,一如韓子昂在途經上海看到家鄉衰敗景象時內心的悲戚和對往事的追憶,就是這樣一種對故土的深沉情感引導著大家堅守拯救家園的希望和信心。這場流浪,注定是一場帶著“家”尋找未來的愛的遷徙。盡管艱難險阻、危機重重,盡管犧牲了無數的個人和家庭,盡管最終一切都有可能是徒勞,但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家,是我們生命中永遠不可分割的東西。家在,生命在。
有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云
帶著地球流浪的計劃正常運轉十七年后,由于一次地震,導致全球萬臺發動機癱瘓。雖然在規模龐大的跨國救援中恢復運轉,但由于地球距離木星太近,即將超越洛希極限,木星將撞向地球,末日來臨!
當聯合政府正式宣布流浪地球計劃失敗,moss給地球發布最后一條全球播報時,其他救援隊的人員或選擇逃避飲彈而盡、或選擇放棄最后的救援希望逃離現場、或選擇回家想要和親人團圓度過最后僅剩的時光,而劉啟和CN171-11救援隊全體人員卻堅持不放棄最后一絲希望,不顧生死趕赴位于赤道上的蘇拉威西島,想要點燃這個最大的推進器用以引爆木星,將之推離地球;當moss啟動“火種”計劃,將帶著裝載有人類的基因、文明、科學的空間站去尋找新的家園,拋棄即將毀滅的地球時,劉培強作為一個中國人、作為一名父親、作為一名兒子,帶著對兒子、對家人的眷戀,帶著對這片故土始終不離不棄的情感,選擇了家人、選擇了地球、選擇了希望,以犧牲自己為代價,駕駛著裝載有三十萬噸燃料的空間艙引爆木星。
這些,都是不拋棄不放棄的拼搏精神,是舍小家顧大家的犧牲精神,是用希望之光驅散絕望之云的奮斗精神。家族、故土是每個人都不能割舍的東西,她和親情交織在一起,成為中國文化中最獨特的一部分。在片中,不管是劉培強、老韓、王磊,還是劉啟,還是其他無數為拯救地球而付出、犧牲的每一個人,都是在用強大的家的歸屬感支撐著他們的內心世界,用對這片土地、這個家園的忠誠彰顯其博大胸襟。
是啊,如果地球都不復存在了,選擇逃避、選擇逃亡或選擇回家團聚又有什么意義?就像他國救援隊在聽到韓朵朵求救播報時的一句對白:我們還有什么不能失去?是的,生命都即將不在,還有什么不能失去?唯有共同盡力堅守最后一線希望,守住人類的“家”,大家才能擁有活下去實現夢想、與家人團聚的資格,才能有時間感受那種劫后余生、九死一生的幸福。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拼命到底!
唯有“家”人安好,才有家!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