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我們來到可邑小鎮54歲的劉成興大哥家的小庭院里做客,說話間從遠處傳來了竹笛、三弦、拍巴掌的歡樂聲響,劉大哥熱情地說:“這幾年日子好過了,村里組織了大三弦表演隊,每天這個時候都會在廣場上為遠方的客人表演節目。”我們問劉大哥怎么不去參加表演,老劉大哥騰的站起身來走進房間抱著一把一排長的大三弦走了出來,樂呵呵笑著說:“我不光是種煙的老把式,我還是跳舞的老把子!我們阿細人都會跳大三弦。”說著他就在自家小院里一邊彈奏、一邊跳了起來,只見他頭、腳、腰、身同時活動,手臂大幅度揮展、雙腿大跨度跳躍、舞姿漂亮流暢,他歡快的舞步,跳出了阿細人家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快節奏,別具一格地為我們展示出了阿細人民熱情奔放的風采。
劉成興大哥是可邑村的一位普通村民,現在他家不僅種了8.3畝烤煙,還在村里開起了一個取名“阿細故事”的彝家特色客棧。可邑村地處彌勒市北邊,西三鎮東北方向,離市區21公里,是彝族支系阿細人重要的聚居地,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這里既是聞名遐邇的彝族歌舞之村,又是著名彝族舞蹈“阿細跳月”的發源地之一。對于“阿細跳月”的來源至今也是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古時阿細的祖先們以狩獵和刀耕火種為生,當先輩們砍倒樹林放火燒荒后,為了搶時間,往往不等炭灰完全冷卻就進行耕種,因而經常有人腳底被燙,便急忙抬起腳來,一邊跳一邊抖動,把粘在腳上的炭灰抖下來,嘴里發出“阿嘖嘖”的聲音,后來就逐漸演變為“阿細跳月”的舞蹈動作,直到現在阿細人跳舞時嘴里仍喊著“阿嘖嘖”。也有人說,“阿細跳月”是彝族為祭祀祖先“阿娥”和“阿者”,表達敬仰及懷念之情而創造出來的。值得一提的是在1946年夏天,“阿細跳月”首次進入昆明城就引起了轟動,聞一多、費孝通、楚圖南等著名人士均予以高度贊揚。據說聞一多先生把“阿細跳樂”順手改成了“阿細跳月”,使這個古老的舞蹈更具詩意了。
過去,這個小村子一直以種植包谷、小麥和烤煙為生,由于土地貧瘠、缺水,村子經濟條件并不好,村民們只能看天吃飯。水,成為制約可邑村發展最大的障礙。沒有水,村民們只能到十多公里外的地方“拉水”,人畜共用是村里常見的現象,更不可能有多余的水從事農業生產。老劉大哥告訴我們,1985 年他從鎮上讀完中學后就回村跟著爹媽開始種植烤煙,那個時候去田里種煙,光走路都要走兩公里。遇到旱天,一家人肩挑背扛運水去煙田里澆灌,來回五六趟,苦不堪言;遇著冰雹天,就只有哭了。但無論生活過的怎樣艱難,他每天都會抱著心愛的大三弦撥弄一番,否則心里更是空落落的不踏實。2000年后,煙站推廣地邊水窖,終于減輕了勞動負擔,劉大哥也有了更多時間去跳他心愛的大三弦。
2014 年,煙草公司將花口龍潭的水通過三級提灌引流到可邑村,自此村里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連同近年來煙草公司出資建設的水窖、水池、管網等,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彌勒市局(分公司)還成立了西三煙農專業合作社專門為煙農提供專業化育苗、機耕、植保、運輸、分級服務,將他們從繁重的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從而有更多的勞動力投入到可邑小鎮的旅游、服務業中,在每年的阿細跳月節、或者各類大型文體活動中,鎮上只要一招呼,就可輕松組織起數百人自帶大三弦的跳月隊,如果場地寬敞,上千人的隊伍都能組織,很多人都是自己爭著前來。
今天的可邑村以蜚聲中外的“阿細跳月”為載體,搭建旅游平臺,在煙葉產業的的強力助推下,充分利用自身獨特的人文景觀優勢,具有彝家特色的農家飯菜和多姿多彩的大三弦表演引得四方游人流連忘返。每當熟悉的大三弦和竹笛奏響了“阿細跳月”的旋律,這里的男女老少都會加入到跳舞的圈子中來,一圈變兩圈,兩圈變成三圈……
在月光下、在火塘邊,阿細人盡情地跳躍著、歡笑著,因為他們的快樂發自內心。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