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一種現象:等、靠、拖。領導交辦一個工作,只要不催促,就當沒發生。什么事,不到最后一天決不主動完成,火燒眉毛了匆匆胡亂糊弄上,了事。對此,我們歸納為惰性思維導致的工作懶散,如何避免這一現象擴大蔓延,避免影響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我們提出如何觀點與大家共享:
一、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我在為誰工作?人們常常說到這個問題,回答是肯定的為了自己,為了家人。這是很小或者說最基本的一個出發點。但是很多人意識里沒有這個東西,總認為“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能少干就少干,能不干就不干。這種“混”的思維方式,在不同的組織中都有存在。有時候這種思維,不光影響個人,甚至把整個隊伍都帶壞。
因此,我們認為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尤為重要。在一個團隊里,我們要正確的對每個人進行剖析。積極的、中間觀望的、落后的,這三類人,我們要區別對待。針對落后的我們要剖析落后的原因,人都有過積極的一面,造成落后的原因我們要不找到,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很多努力都是徒勞的。針對中間觀望的,我們要堅決的爭取這部分人向積極的方向轉變。而對于積極的,我們要發揮其帶頭作用,有個爭取的導向,讓所有人能夠向積極的靠攏。另外,說到價值取向我們不能不重視,思想的扭曲,這是病根,不根除思想中的毒瘤,很難維持長久。再多的外部干預,也都是表面文章。
針對思想問題,我們就要從“為誰而工作抓起”。是在為領導而工作?還是在為別人而工作?其實前文我們提到了,歸根結底,我們是在為自己而工作。業績上去了,職務提升了,我們的收入也增加了,家庭生活質量也會有所提高。道理就是這么直白,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有一堆繁瑣的東西在兜圈子,導致很多人迷茫。我們需要用簡單易懂的方式,來引導每個人,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努力你就會得到回報,我們認為這種方式更高效。
二、建立一個正向的激勵機制
在過去,我們常常通過“懲罰”的方式來鞭策后進。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保證了各項工作任務的推進。但是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們,要學會創新,要變被動為主動,人的潛力才能發揮出來。因此,我們認為一個正向的激勵機制,需要在高質量發展的今天得以運用。
什么叫做正向激勵機制,我認為就是多勞多得,不勞不得。不能讓不勞而獲這種現象存在。一旦出現不勞而獲,我們覺得會大大滋生“惰性思維”的出現,干和不干一樣,或者干還不如不干的,那么誰還會去干?正向激勵機制,恰恰就能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你可以不干,但是你不會得到任何回報。干得多的,得到的獎勵自然要多。這樣就會倒逼落后的、想投機取巧的那小部分人去主動工作。從不想干,到主動干,搶著干。我們相信,正向激勵機制,必將激發隊伍心得活力。
三、明確的“責、權、利”劃分
我們常常說責任、使命、擔當。工作出現懶散的狀態,就是缺乏責任、使命、擔當的意識。拿著工資,不干活,或者說拿錢的事主動做,不拿錢的事不去做。我們認為這也是一種惰性的渙散思維在作怪。
人有自己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在一個團隊里,不能只想著自己,不能只想到索取,還要想到要為他人奉獻。建立責權利對等的管理體系,這樣才是一個正確的思維導向。任何“投機”的行為,我們認為都是需要摒棄的。讓每個人都要樹立一個意識,就是工作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去完成,而不是一躍而就,投機取巧。在一個團隊里,只要想獲得利益,就必須承擔責任,“不勞而獲”永遠都不能叫它存在。
責權利對等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是一個團隊之久健康發展的必然保障。看古今中外,能持久的企業、組織、團隊,必有它自己獨特的管理體系。混亂的一群人只能暫時的聚到一起,毫無戰斗力和持久力,經不起風浪,很快會被社會淘汰。
四、因地制宜優勝劣汰
我們常常說“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劣者汰”,但是執行起來很難,做到的聊聊無幾。這是滋生惰性思維的一個重要誘因,干和不干的區別在某些時候似乎并不明顯。偏偏這些東西每個人都看在眼里,有時候雖然不說,但心知肚明。掩耳盜鈴的事情,常常發生,致使很多人被動的開始了惰性思維。
我們如何能夠避免類似行為的擴大化呢?我們認為因地制宜,優勝劣汰是個很好的辦法。什么叫做因地制宜呢?我們從現有的人員、體制、崗位出發,看看誰適合干什么,誰不適合干什么?當然,我們說的適合不是說這個人想干啥,對啥有興趣,而是要看他能否做好,能否到位。比如有些人就想當官,但是真給他一個隊伍帶起來,混亂不堪,人心渙散。那么這樣的人就不適合在這個崗位上繼續,他可以享受待遇,轉為其他崗位。只有這樣不斷的交替更迭,人的潛力太能發揮出來。
另外,所謂的淘汰,不是說辭退。因為人的惰性存在,并沒有違法、違規、違紀,我們沒有理由開除人家。但是我們可以適當的調整,征求本人意愿,看看他想干啥,能干啥,從他的興趣、愛好、特長出發,找到適合他的崗位。現實中,人無完人,但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長處,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有點,我們只有像田忌賽馬那樣,揚長避短,只有這樣人的活力,才能夠進一步激發出來。使他沿著團隊所期望的方向努力工作。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