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是湖南長沙府湘鄉縣人,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被譽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著名學者南懷瑾曾講,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只有兩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國藩家書》,可見這本書的影響很大。這本書是曾國藩人生智慧的集大成者,認真閱讀,領會其中的思想精華,對我們做人做事做學問不無裨益。
成長進步離不開“學”。曾國藩出身普通耕讀家庭,官至內閣學士、禮部侍郎,歷任兵、工、刑、吏部侍郎,人生獲得了極大成功,靠的就是自己的勤學苦讀、不懈努力。他認為讀書既不用擇地、也不用擇時,重在有“志”、有“識”、有“恒”。這種讀書態度,至今對我們仍有很大借鑒意義。雖然,今天讀書求知與曾國藩以及整個封建時代讀書人的目的不一樣,并不在于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但要想讀好書,也必須得學習曾國藩求學的方法,既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不能死讀書、讀死書,而應該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這樣才能把書讀活,做到學以致用、學用相長。
古今成就大事者,無一例外都在讀中“忍”,無一例外都在讀中“恒”,最終才名貫古今,流傳千古。要忍得住寂寞,忍得住冷嘲,忍得住失敗,只要初心不改,就一定能取得成功。要持之以恒,在求學路上“恒”久攻讀,不斷積累,學以致用,就一定能獲得豐碩成果。他在教育弟弟時,講述了自己被京師權貴唾罵、對太平軍打敗的痛苦經歷,旨在強調一個道理:“困心橫慮,正是磨練英雄,玉汝于成。”回想起我們學習和生活中的挫折坎坷,是不是也存在因一時悲觀失望而放棄、因一時情緒失控而沖動的現象呢?這都是因為自我修煉不夠,耐心不好,堅持不夠。古人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凡事能退才能進、能屈才能伸,只要咬定目標、矢志不渝,總會有功成名就的那一天。讀書求知,也是同樣的道理。
人生在世,需要不斷學習,更需要立“德”。所謂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張載說的那樣“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但即便是做一個普通人,也需要不斷學習、修身養性、積善成德。曾國藩認為“念念改過,雖小必懲”,這與《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蜀漢昭烈帝劉備遺詔中“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異曲同工。有人講細節決定成敗,說的就是要注意細節,從小處著眼、小事著手,不能“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只有平時養成好習慣,才能成就一生的好品德。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在路上吸取營養,在路上發揮能量,終生都在修行的路上。要知道“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因何而來”,聯想到我們的現狀,就要在“忍”中摒棄浮華,趕趁青春年華,持之以恒地學好煙草書,做好煙草事,堅持“初心”不改,扎實躬耕好自己的夢想,為實現“煙草夢”添磚加瓦,才能“不負韶華”。沒有哪一個人能夠一蹴而就到達圣人的境界,只有改造不止,才能逐漸接近完美,把完美無限擴大,才能實現人生的精彩綻放,讓人生的精彩綻放在美麗的煙田上,綻放在為零售戶服務的路上。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