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對于人生至關重要,但學歷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其重要性不同,總體來說,對于人生并無至關重要的意義。學習應是終身的,但不一定都要去拿畢業證書。一個博士并不一定比初中畢業生更有學問;念完博士,再無更高的學位可拿,但學習不能停止。距離碩士研究生畢業整整22年后,我今天終于穿上了博士服,拿到博士學位,還是有些小小的感慨,免不了思前想后。至少,我從未放棄過學習,順便弄了些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唯一少了個高中畢業證。學習的路似乎永遠寬闊坦蕩,只要你肯學。
八十年代,鄉下的孩子要改變命運,只有考大學一條道。但我初中畢業后就輟學了,成了“農二代”。在別人看來,我腳下的路窄之又窄,命運已經注定:一個初中畢業的農村孩子只能還是農民。但當時的我,并不知道或者并不相信自己的處境,兀自做著自己的作家夢、文學夢,我想象著外面的世界,不管不顧地認為自己一定會離開原地。是文學經典給了我想象外面世界的通道,并鍛造我、鼓勵我逐步走向外面的世界。在做了兩年農民后,我先后做過代課教師、鄉政府代理文書、企業會計、公司辦公室主任等,當然免不了的也會碰得頭破血流。但我內心很驕傲:我早早成了一個自立、獨立的孩子、男人,經濟上的、精神上的。
若干年后,每當我從外面的世界回到自己的故鄉,總有鄉親敬佩地對我說,從我初中畢業回鄉至我考研離開的十年間,我家的燈一直是村里最后熄滅的,有的村民到了后半夜起夜時也常常看到我家的燈還是亮著。一燈如豆,那是我的燈,開始的幾年還沒通電,是煤油燈,一個晚上下來,鼻孔全是黑的。夏天,為了防蚊蟲叮咬,我把雙腿浸在水桶里,聽蚊蟲在我周圍嗡嗡鶯鶯;冬天,我裹上破棉絮,讓我家的貓坐在我的腿上,互相取暖,它念它的經,我讀我的圣賢書。
考試是人生免不了的部分,但與人生的其他本質方面相比,實在是比較容易、不必過于看重的方面。但一個初中生“混社會”實在是有太多的問題。業余參加自學考試,可以兼顧生計和學歷,我很順利地通過二十幾門課程的考試,先后取得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專和本科畢業證書。當我八十年代末取得本科文憑時,我的初中同學,后來讀了高中考上大學的,其時大學還沒畢業。1994年,在離開學校11年后,我考取南京大學中文系的碩士研究生,成為一名在校生。當年開學報到排隊轉戶口,別人只收手續費五元,輪到我時要求交十元,我表示疑問,辦事的人告訴我:因為你還是農村戶口,要先轉成城鎮戶口。再看其他人手中的戶口轉移證,硬朗挺括,而我的又薄又脆,大小不足他們的四分之一,當年農民的地位與不易可見一斑。后來考取在職博士研究生,都在工作狀態。算起來,小學五年、初中兩年、碩士研究生三年,我總共在校十年。其他的,都在讀“社會大學”,永遠不會畢業,因為“學無止盡”——一句說順了口已經沒有多少人深究其含義的詞語。
如今,用通俗的價值觀考察,我也算做小小的成功和有為人士,但至今我也沒有考慮過我人生的道路何時寬何時窄,我只知道,人生的道路很長很長,人生的修煉沒有止境,人生的眾多責任一直都在肩上。人生的最高境界莫過于:天地寬、道路闊。可是,任何一個具體的人,從生下來一直到年老,不可能總是天高地闊,順風順水,關鍵是如何對待順境和逆境、成功和失敗。左宗棠題無錫梅園聯云:“存上等心,結中等緣,享下等福;在高處立,著平處坐,向闊處行。”所謂“存上等心”“在高處立”,強調人生的站位、人生的理想,對人世要有美意,否則對人生的基本形勢不可能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天地是寬還是窄、道路是闊達還是逼仄都搞不清楚。
我們見多了怨天尤人的人,他們往往夸大客觀的困難,給自己的主觀不努力“設置”客觀條件,找臺階下。“結中等緣”和“著平處坐”著重于現實努力。上等緣可能成為空想,也可能帶來懶惰,下等緣也須避免,因為有可能被它拖垮,中等緣踏實可靠,讓人有平常心,坐在平處,心平氣和地一步一個腳印。結果是能往闊處行,但并不貪圖享福,只要有福就行,所謂“下等福”;福祿太多反而消磨志氣,把人生的路走窄。
不僅是如何對待逆境和失敗,而且是如何對待順境和成功,二者同等重要:順時慮逆、成中防敗。人到中年之后尤其如此。“失敗乃成功之母”稱得上是名言中的名言,意為失敗者只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積累經驗,化失敗為力量,努力而為,成功將繼之于后。多少年來,它給失敗者和身處逆境者以信心和力量,成為他們的座右銘——當然,也可能擋箭牌,如果敗之又敗而不知警醒的話。成功何嘗不是失敗之母?
一些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事業上取得了很大成就,積累了巨大的財富,甚至登上了高位,贏得了各種殊榮,可謂“成功”。但成功之后,有些“成功者”不思進取,甚至忘乎所以,或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或者居功自傲,視法律和道德為兒戲,終致淪為失敗者甚至階下囚,先成后敗、因成而敗。
臥薪嘗膽,逆境求勝,反敗為勝,是人類心理的優質,中外古今不乏這樣的例證。勝而殆,贏而驕,成而懈,是人類心理的劣性,這樣的例子中外古今也是比比皆是。失敗往往成為一種力量和強心劑,成功往往是包袱和麻醉劑。失敗者不吸取教訓加倍努力肯定無法轉敗為勝,成功者不警覺清醒再上新臺階必然轉勝為敗。敗中取勝不易,成功之后立于不敗之地更難。真正的成功者必定經歷了很多失敗,不少失敗者也都曾是成功者。成功者得意洋洋、忘乎所以的嘴臉,有時比失敗者的垂頭喪氣還要不堪。古語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如此,人生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朱熹也說“凡人不進便退也”,“無中立不進退之理”。(《朱子語類》卷十三)信息社會的今天,知識每年的折舊率都在20%以上,只有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否則時代會把我們拋得越來越遠。當今社會競爭異常激烈,只有具備堅忍不拔的毅力和精進不止的品格,才能不斷前進,在學業和事業上立于不敗之地。在當今這個物化的世界,只有記得做人的本分,修身養性,不斷提高精神情感境界,才能保住自己作為人的形象。只有勝而不怠,贏而不驕、成而不懈,不斷開拓進取,才能走進知識、事業、人格的新境界。“成功乃失敗之母“確乎不是文字游戲,與“失敗乃成功之母”一樣,均為至理之言,后者為激勵之言,前者乃警策之語。
以上所說的“成功”還只是側重于事業、學業方面。如果擴展到“人生”的層面,基本原理相通,但情況要復雜一些,有其不同的層次和階梯。按照哲學家的理解,人生分為生存、生活、生命三個層次。所謂事業上的成功,財富的積累、仕途的升遷,大多只是“生存”意義上的成功,住的的房子大一些、高端一些,吃得高檔、精細一點,表面上風光一些、引來的羨慕的目光多一些,也還是“生存”。在“生存”的基礎上的“生活”更多非物質的因素,比如愛情、家庭倫理、友誼等。有些“高官”、“富賈”的成功止步于“生存”,一根筋:升官、發財,是以犧牲“生活”為代價的,家庭破裂,“愛情”、“友誼”在他們這里還是“交易”。
如果上升到“生命”層次,每個生命來到人間,都是獨特的存在,有其不同于他人的生命肌理。東西方哲人所尋找的“大美”和“詩意的棲居”,中國哲人所說的安頓身心,在“道”合“理”,天人合一,是“生命”的本真需求,是每個生命個體對其各自“生存”和“生活”的平衡和超越,需要人生的大智慧。現在的“成功學”對所謂成功做了狹義的理解甚至曲解,如此,“生存”層次上的成功直接帶來的可能就是“生活”和“生命”層次上的失敗,物質上的得到伴隨的是精神上的失去,“經濟”的膨脹可能就是“文化”的萎縮。成功即失敗。如今的我,人到中年,萬般滋味在心頭,人生更是淡去了“寬”和“窄”的分別。人,只有站在高處,才能行在闊處,否則“寬”也是“窄”。人的境界低了,匍匐在地上,天地都狹小了,哪有寬闊、敞亮的人生可言。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