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窄也是一種時間概念,當前的時光是窄,過去的歲月則是寬,滿滿的全是回憶。熙熙攘攘的集市,熱熱鬧鬧殺年豬,家家戶戶祭祀祖先,豐豐盛盛的年夜飯,酸酸甜甜的糖果,絢爛夜空的煙花,歡聲笑語的春晚……幼年時過年的場景仍在眼前,而我業已成年多年。
1、趕廟會了!
“趕廟會了!搞快!”外婆呼喚仿佛還縈繞在耳邊,這是那時的我過年時最喜歡聽到的話之一。外婆信仰佛教,幼年的我跟隨外婆徒步走遍十里八鄉的大小寺廟燒香拜佛,樂此不疲,而這其中最令人歡快的便是過年時趕廟會。對于孩童來說,還有什么能比過年更高興?還有什么能比過年趕廟會更熱鬧好玩兒?
還記得每年的大年初一,一大家人會換上新衣,從田間小路穿行前往龍頭寺趕廟會,大人們邊走邊閑聊,小孩子們卻總是不肯好好走路,蹦蹦跳跳、跑跑停停,時而“拈花惹草”,時而嬉笑打鬧。很快走到寬廣的水泥路上,再走過石橋,向右邊沿河道路看就是挨挨擠擠的大商鋪、小商販、歌舞雜耍藝人、游客行人,乃至一路向上的遠處山上寺廟里也隱隱約約都是攢動的行人,簡直滿眼的都是熱鬧,吃喝玩樂就在這樣的廟會了。
路邊各色的糖果、小吃,看上去是那么的誘人,每一個都想嘗,尤其那糖人兒、糖畫,糖人男女老幼的形象捏得生動得很,也有十二生肖、花鳥蟲魚圖案的糖畫,雖然是普通的糖稀,卻是記憶中最甜的味道。
各種各樣的特產、玩具也是看不過來,若不是被家長裹挾著,非得每個玩具都要上手玩一遍的,竹蜻蜓、草編動物類的小玩具也不會放過。套圈兒是必不可少的,我的書桌上至今還擺著的多彩海豚珊瑚造型的小花瓶便是這么得來的。
路邊兒還有耍猴的,有穿著古裝變魔術的,還能見到稀奇的動物,我人生中第一次見到孔雀和駱駝都是在廟會上,當時那真是看得如癡如醉,心里就想啊:原來孔雀的羽毛真的像畫上那樣漂亮多彩,被花手絹、花衣服一逗還會開屏呢;原來駱駝真有如小山一樣的兩個駝峰,個子還很高,而且全身的泥土,看來是個不愛洗澡的……
好容易來到山腳了,行吧,咱這就要開始攀登階梯,進入寺廟虔誠拜佛了。此時的寺廟是靜的,也是動的,我喜歡寺廟此時的靜謐,那燃燒的佛香,盤旋于空中的煙霧,或安詳坐臥或怒目靜立的佛像,寺廟的飛檐翹角,仿佛都凝滯了時光;而我也喜歡人們在寺廟祭拜時的喧鬧,燒香點蠟,祈禱私語,三跪九叩,人們的一言一行就仿佛穿越時空把寺廟從時光中喚醒,變得鮮活生動。
2、從古時“廟市”說起
古時候,廟會亦稱“廟市”,是中國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是中國的市集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古代,“日中為市”,進行集市貿易。至南北朝時,統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廟,菩薩誕辰、佛像開光之類的盛會商販為供應游人信徒,百貨云集,遂成廟市。因為一般會設在寺廟內或其附近,并在寺廟節日或規定日期舉行,所以被稱為“廟會”。
廟會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流行于全國廣大地區。北宋時開封大相國寺廟會就極為有名,相傳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女詞人李清照曾與其夫趙明誠相偕至廟會!
現代的廟會,人們會穿新衣出游。在古代,廟會這一天,婦孺老少也會束發貼妝,身著華服,逛廟會,展風姿。
現代的廟會,有歌舞、雜耍、手工技藝表演等各項娛樂項目。古代的娛樂項目也是不輸什么的,弓射、捶丸、投壺、詩詞接龍……保證讓游人各展才華,盡興玩樂。
現代廟會與古代廟會的集市貿易都熱鬧非凡,吃的、喝的、樂的該是應有盡有,只是具體商品有所變化罷了。
廟會從古至今其實就是個集聚會、祭神、娛樂、購物等為一體的活動。雖然延續至今,廟會的形式和內容在不斷的變化,但是其中所蘊藏的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是不變的。我們依然祭祀祖先、焚香拜佛,依然歡慶佳節、家人同游,依然吟詩誦歌、賞古樂今……
時光如電、歲月如梭。歲月長河寬廣無垠,傳統民俗文化也只是其中窄小的一縷,雖然歲月長河奔騰不息,文化卻始終被保留傳承了下來;時光之路既寬且長,各色人物乘著奔馳不止的時間馬車逐漸消失在路上,而窄小的人心中所珍藏的那點寶貴記憶卻依然存在。
時常會有人感慨如今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兒了,廟會不如以前好玩兒了,大家都各玩各的,沒意思透了。其實不然,年味兒是有的,廟會也是好玩兒的,只是變換了一種味道而已。況且,時代變化,時人長大,皆不可更改,但我們可以始終保持自己的心意如初,從變化中尋回快樂。童趣依舊,歲月如歌。
對于傳統文化,要用過去的“寬”中有益的成分來豐滿現在的“窄”,這才是傳承。倘若繼續深度挖掘一下廟會傳統文化,再進一步傳承下來,就更好了。
今年過年,去趕廟會不?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