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上》里有一段話:
“能觀悲喜,有覺悟的心,獲得與失去都是很好。不能觀照,執迷于外相,得到和失去都是不幸?!?/p>
行走世間,幸福就是我們尋尋覓覓的歸宿。
然而,真正的幸福,無關環境好壞,無關外界評價,也無關成敗得失,只關乎自己的心境。
那些抓住幸福的人,大多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向上生長的力量。
而不幸福的人,往往都有以下四個特征。
朋友小琪平時喜歡胡思亂想。
跟同事打招呼,對方態度冷淡,她就擔心是不是自己哪里得罪了別人。
老板叫她去辦公室談話,她就害怕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事情。
同事們湊在一起聊天,她進門時,大家剛好散開,她就懷疑他們在背后說自己的壞話。
久而久之,她在猜疑中變得越來越不快樂,工作狀態也越來越差。
敏感的人,往往想得太多,過分在意別人的態度,患得患失地丟掉了自我。
然而,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何必跑到別人的人生里作配?
就像俞敏洪所說:
“很多人失去了快樂,是因為他太敏感了。別人一句話、一個評論就使自己生氣一個月。這是非常無聊的。”
俞敏洪剛到北大時,發現身邊的同學在學習、文藝和人際交往方面都比自己優秀,他感到十分自卑,內心也變得特別敏感。
他想參加學生會競選,但他害怕別人在背后嘲諷他,遲遲不敢報名。
他想跟喜歡的女孩表白,但他擔心對方討厭自己,始終沒有行動。
他時刻揣摩別人的言行,不斷懷疑自己,到大三時不堪重負,精神和身體同時崩潰,生病住進了醫院。
養病期間,他意識到過去自尋煩惱的愚蠢,決心不能再這樣脆弱。
他嘗試厚著臉皮去馬路上貼廣告,為創業死皮賴臉地四處求人,鼓起勇氣在公眾場合演講。
自從擺脫了他人的目光,他的內心逐漸變得堅韌,生活也簡單了許多。
冰心曾經說過:
“如果你的心簡單,那么這個世界也就簡單?!?/p>
在敏感的人心中,一句話都能引發軒然大波,一個眼神就能化作狂風驟雨。
然而,那些情緒無異于作繭自縛,他人無法感同身受,自己也難以獲得解脫。
人生終究是自己的,少費精力來揣測別人,多花時間在自己身上,就是通往幸福的捷徑。
一禪小和尚說過:
“世上活得最累的人,就是不懂拒絕的人。”
誠然,生活中有很多人,太過在意外界評價,格外害怕傷害別人,始終學不會拒絕。
實際上,不懂拒絕既委屈了自己,也討好不了對方,反而會讓自己活得越來越累。
日劇《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中,白領深海晶就是這樣的人。
她只是一名營業助理,卻從不拒絕老板不合理的工作安排,身兼多個職位,忙得不可開交。
她每天來得最早,同事們便要她幫忙整理文件、打印資料、沖泡咖啡、外出買工作餐。
同事還常以“看不懂老板的批注”,“沒有你做得好”為借口,理所當然地將自己的工作丟給她。
新來的員工把事情搞砸了,也會把責任甩到她身上,她只能想盡辦法來善后。因為害怕被別人說三道四、厭惡排擠,她不敢說出“不”字,活得筋疲力盡。
太宰治說:
“我的不幸,在于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里留下永遠無法愈合的裂痕?!?/p>
其實,好的關系不會因為你的合理拒絕而破碎,反而會更加長久。
作家劉同講過一個自己的故事。
一個朋友買車時發現錢不夠,跑來找他借錢。無論是有人來找他借錢還是借東西,他都會一口答應下來。
但是,每次借出去以后,對方要么遲遲不還,要么理直氣壯地說自己沒借過。
因此,他不想再和熟人產生金錢關系,便當場拒絕了這位朋友。朋友了解原因后,不僅沒有生氣,反而表示理解,兩人相處得更加坦然舒適。
沒有底線,有求必應,得到的只有變本加厲的索取;堅守原則,敢于拒絕,才能獲得真正的尊重。
做人有鋒芒,處世有態度,拒絕不合理的要求和無意義的消耗,方能離幸福越來越近。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提出一個“自證預言效應。”
人們的自我暗示,會在不知不覺中對事件結果產生影響,最初設下的預言,也會逐漸成為事實。
所以,不論處于何種境地,一味抱怨,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謀求改變,才能讓問題迎刃而解。
曾經有一位叫塞爾瑪的女子,陪丈夫駐扎在沙漠陸軍基地里。當地環境惡劣,氣候炎熱,丈夫每天外出演習,留她一人待在營地。
而她又與當地人語言不通,無人交流,倍感孤獨寂寞。
于是,她不停抱怨身邊的環境太差,責怪丈夫的忙碌,甚至討厭當地的一切。
日子越來越難熬,她就寫信向父母傾訴心中的苦悶。可是,父親的回信只有三行字:“兩個人從牢房的鐵窗望出去,一個人看到了泥土,一個人看到了星星?!?/p>
父親的話令她豁然開朗,她決定主動做出改變。她開始學習語言,試著和當地人交朋友,收獲了熱情的回應和珍貴的友誼。
她研究各種沙漠動植物,欣賞沙漠的日出日落,發現了很多引人入勝的事物。
這些前所未有的體驗,讓她開啟了人生中一扇嶄新的大門。兩年后,她依據沙漠里的見聞,寫下一本《快樂的城堡》,順利出版,成為暢銷書。
她的經歷,讓我想起西班牙的一句諺語:“如果常常流淚,就不能看見星光?!?/p>
你對生活給予抱怨,生活也只能回以失望,相反,你對生活滿懷熱情,生活便能報以希望。習慣抱怨的人,把生活變成了枯燥乏味的牢籠;積極面對的人,反而在蕪雜日常中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學會不抱怨,世間萬物都有縫隙,那是無法填補的缺口,也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轉換心境,停止抱怨,才能活得恣意盎然,找到真正的快樂。
凡事計較,消耗自我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曾經是一個喜歡計較的人。
他從不放過超市的打折活動,記得哪家店鋪的蛋糕愛做促銷,去餐廳吃飯時也要比較餐巾紙的數量多少。他把大量精力耗費在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生怕自己吃虧。
但是,這種計較并沒有給他帶來快樂,反而時常讓他陷入焦慮,導致疾病纏身。
人到中年,他終于醒悟過來,通過研究調查,得出一個結論:太愛計較的人,大都活得不幸福。的確,世間諸多痛苦并非來自于外界,而是源于自己不肯放下的執念。
真正聰明的人,從不把精力耗費在已經發生的錯誤和無法挽回的事情上。胡適先生通透豁達,遇事從不斤斤計較。有人因學術見解不同,多次對他進行言語攻擊,他沒有針鋒相對,而是一笑置之。
新生誤以為他是校工,叫他去幫忙提行李,他沒有反駁對方,而是笑著把行李送到宿舍樓。
一位學生在課堂與他爭執,出言不遜,他沒有勃然大怒,而是云淡風輕地繼續上課,事后也沒有懲罰學生。他從不計較恩怨得失,更不會把爛人爛事放在心上,用寬厚心待人,用豁達心處世,收獲了他人尊重,也保持了生活的安寧。
作家林清玄說過:“當我們活在當下的那一刻,才能斬斷過去的憂愁和未來的恐懼;當我們斬斷過去的憂愁和未來的恐懼,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p>
內心世界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狀態,惦記多了,難免疲累;計較多了,反而迷茫。學會不計較,不糾小事,不纏爛人,清空所有的不愉快,心靈方有余地盛開鮮花。
《千與千尋》中有句臺詞:“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確,不管多么崎嶇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p>
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只能拼命追逐。
專注自己的內心,堅守自己的原則,積極面對生活,豁達處理世事,人生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力量。
這份力量,可以讓我們勇往直前,披荊斬棘,找到一片美好的福田。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