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窄說:失度,或窄或寬;適度,不窄不寬。無度,極窄極寬;有度,半窄半寬。
《呂氏春秋》有言:“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
好的人生,在于“守度”。
凡事皆有度,守度才是福。
壞在失度
人活一世,行動取舍都不可失度。
失度便會亂套,便會壞事,便會受到懲罰:
飲食無度傷身,玩笑無度傷人,貪婪無度招禍。
古時候有一個人,擔心禾苗長不高,便跑到田里,一根一根往高拔,還喜滋滋地對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個半死,幫助禾苗生長了。”
可等到第二天,再到田里一看,禾苗都已經枯死了。
天下種田人,沒有不希望禾苗趕快成長的。但這種揠苗助長的做法,卻違背了自然的規律。
這種做法,就叫“失度”。
不僅沒有任何助益,相反還落個適得其反。
俗話說得好:“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
有毒的不吃,是因為吃了危及生命;犯法的不做,是因為做了遭受刑罰。
任何事,一旦違背了常理,就會失度。
一旦失度,好心也會辦成了壞事。
敗在過度
世間一切事,皆敗在“過度”兩個字。
仁厚一旦過度,則變得懦弱,讓壞人有可乘之機;信賴一旦過度,則招致背叛,損害自身的利益。
我國歷史上,有一位最仁厚的皇帝,名叫苻堅。
苻堅自幼仁善待人,且又慷慨好施,一直深得民心。做了皇帝后,苻堅的仁厚卻讓他變得有些“忠奸不分”。
北方匈奴叛變,苻堅抓到他進行了一番撫慰后,又放他回去繼續做了官;甚至對那些在朝堂上公然辱罵君王、探聽情報的俘虜,苻堅也一律予以寬待。
在他過度仁善的統治下,國家很快就覆滅了。
仁厚待人,本是一種美德。但若一味地講求仁厚,一旦過了度,也會出問題。
做任何事情,都守好這個度。不能做得太過,否則會使自己走向衰落。
《道德經》里講:“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天道有度,萬事萬物只要超過了天道所能容納的限度,就要受到天道的制裁。
水裝得太滿,便會溢出來;金屬錘打得過分尖銳,就更容易折斷。
與其過度,還不如適可而止。
好在適度
適度,不只是過日子的小技巧,更是為人處世的大本事。
我國古人,歷來講究適度的智慧:
儒家講中庸,不偏不倚;道家講無為,順其自然。
生活中的適度原則,更是隨處可見。
說話,要講究分寸和尺度。
蘇格拉底說:“人有雙耳雙目一口,那就應當多看多聽慎言。”
話不可不說,也不可全說,言多易失。
讀書,也要講究尺度。
書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
老子曰:“少則得,多得惑。”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苛求完美,往往使我們離完美更遠;
苛求細節,往往會把我們逼向鉆牛角尖;
苛求幸福,往往最先傷到的是自己。
恰當才是好,適度才是福。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