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窄說:謀事,要有志氣;慮事,要有大氣。做事,要有正氣;遇事,要有膽氣。窄事,要有骨氣;寬事,要有靜氣。大事,要有銳氣;小事,要有靈氣。
人這一生,難免活在世俗當中。
窮困潦倒時,時常怨天尤人;順風順水時,又唯恐天下不識。
說到底,都是“心態”二字作祟。
正如心理學家馬斯洛說:“心態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
心態,無時無刻影響著人的一生。
心態正了,一切安好;心態崩了,萬事煎熬。
因此,懂得調節心態的人,人生的勝券必然緊緊在握。
現實中不難發現,越是成功的人,越是懂得調節心態的“高手”,越能將良好的心態貫穿始終。
越是貧窮的人,越是缺少這三種“成功者心態”。
起步,沉“穩”如山
想要干成一件事,起步往往最關鍵。
《周易》中有個水雷屯卦,以云水在天上雷在下為象。“屯”是一個象形字,描繪的是幼苗破土而出的狀態,代表事物初生的萌芽時期。
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
意思是說,萬事開頭難,初生之物應當強根固本,只有多加辛苦努力,排除困難,方可通達,苦盡甘來。
在事業起步時,只有腳踏實地地錘煉基礎,事無巨細地打磨細節,才能旗開得勝。
鄧亞萍從小酷愛乒乒球,卻由于個子矮小、手腿粗短,被體校相繼拒之門外,于是只能跟隨自己的父親練習打球。
在父親的規定下,每天除了體能課,還要練習接球等基礎動作不少于100次。
期間,為了提升快速移動能力,在腿上綁上了木牌,進行負重訓練。后來,更是將木牌換成了鐵牌。
日復一日的艱苦訓練,終于讓她如愿進入了國家隊。
到了國家隊后,她依然毫不松懈。據當時教練的估計,她每天要負重練習擊球動作,一萬多次。
面對自己“不足”的先天條件,鄧亞萍沒有自暴自棄,反而努力從基礎和細節抓起,實現了沉穩起步。
也正由于她不斷堅持打磨自己的基本功,球技才迅速在當時獨領風騷,先后摘得18項世界冠軍,也改寫了乒乓球運動只挑高個子的傳統歷史。
若非當初穩住心態,堅持夢想,又怎會有她日后的厚積薄發?!
《論語·泰伯章》中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意思是說,作為一個士人,一個君子,必須要有寬廣、堅韌的品質,因為自己責任重大,道路遙遠。
成功之路,絕非百米短跑,也無捷徑可言。
最怕的,就是好高騖遠、急功近利的輕浮之心。
越是輕浮,越容易投機取巧;越投機取巧,也就越容易栽下跟頭。
只有保持心中的堅韌,守住自我的穩定,方能成功起步,邁向遠方。
過程,平心“靜”氣
?
有句話說:“人活一世,不過修心一場。”?
人生在世,道路漫漫,總不會一切都如己所愿。說到底,是一場與自己心境和解的修行。
若想不受外界浮華所駕馭,不被禍福得失所左右,唯有保持內心的平靜。
老子所謂“靜之以徐清”,一杯渾濁的水只有靜靜沉淀,方能清濁分明,就是告誡后人“靜以修身”的精髓。
一個人如果靜不下心,往往會過于在乎人生的成敗,會過于計較人生的得失。
得時,驕傲自滿;失時,自怨自艾。
如此,喪失了從容處世的格局,人生之路也就越走越狹窄。
正如曾國藩所言:“天下之事,每得于從容,而失之急遽。”
唯有從容沉靜,才能經風雨,成大器。
當年,朝廷派王陽明率兵前往福建剿匪,行至豐城時,南昌的寧王朱宸濠起兵叛亂。
面對寧王的十萬精兵,王陽明臨時集結的民兵散兵,完全稱不上對手。
兩軍在鄱陽湖決戰之時,求勝心切的寧王,將作戰的船只捆綁在一起,采用了“連舟方陣”,攻打王陽明。
起初,強大的陣勢,攻得王陽明軍隊的將領們,無不驚慌失措。
但王陽明卻始終泰然自若,不慌不亂。
他暗中洞察時機,在第二天風向突變之時,即刻命令軍隊“火攻”敵方船只,一舉擊敗了寧王。從而,成就了一個流芳千古的經典戰例。
他的學生錢德洪,曾經問:“用兵有術否?”
王陽明回答說:“用兵何術,但學問純篤,養得此心不動,乃術爾。”
說的是,用兵有什么術,只是學問純正,涵養得“此心不動”的思想,便是術了。
所謂,心動則亂,心靜則穩。
決定事物成敗的,往往不是方法或能力的高低,而是是否能保持沉靜的心態。
平心靜氣了,方能清晰感受身外物的變化,方能以內心之“不變”,應對世間之“萬變”。
曾國藩在給弟弟的家書中說:“軍事變幻無常,每當危疑震撼之際,愈當澄心定慮,不可發之太驟。”
世事如戰場,越是遇到急事、大事、難事,都要提醒自己冷靜,哪怕只有一秒鐘,也要腦子飛轉,想一個大致的處理方案。不能本能地東跑西撞,亂了方寸。這樣才能不使危機失控,使混亂得到遏制而回歸有序。
保持心中的沉靜,是人生的修養,也是為人的本事。
活得越通透的人,越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浮躁,等得了運勢,熬得過名利。
收尾,“慎”終如始
《道德經》有言:“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意思是說,人們做事,常常只干幾成,以失敗告終;若是在收尾的時候,也能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不會壞了事。
正如《戰國策》所說的,“行百里者半九十。”
愈接近成功就愈發困難,越能從頭至尾地兢兢業業、謹慎對待,越能功成名就。
敦煌千年壁畫的首位專職修復師李云鶴,在63年前,第一次來到敦煌。
當他看到莫高窟壁畫,如雪花般零碎飄落的時候,他決定留了下來。
他想做這段千年文明的守護者,親自修復這些壁畫。
他這一待,就是幾十年,從青春熬到了白頭。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60多個春秋,共修復壁畫4000余平方米。
而如今,已87歲高齡的他,依然堅守在壁畫修復的第一線,一邊指導后輩們精心修復,一邊潛心撰寫壁畫修復的筆記。
為敦煌壁畫奉獻了一生的李老,先后被評為“隴原工匠”、“大國工匠”。去年底,更是獲得“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的殊榮。
有人評價李老說:“擇一事,終一生!”
更讓人感動的是,至今,李老依然初心不忘。他說:“我要把我這個精神,傳給我的孩子、我的孫子,我們有責任,要把莫高的精神留下來。”
想起魯迅在《這個與那個》中寫道:“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人生路上,我們當以李老為樣,努力成為實力超群的“優勝者”,也要爭當那個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
如此善始善終,方讓人肅然起敬。
德國小說家弗蘭克曾說:“我可以拿走人的任何東西,但有一樣東西不行,這就是在特定環境下選擇自己的生活態度的自由。”
許多時候,人沒辦法選擇,要過什么樣的人生。
但完全有自由選擇,我要怎樣過。
選擇“穩”,是緊抓細節,打牢根基;選擇“靜”,是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選擇“慎”,是堅持不懈,善始善終。
人生路上,坎遲早過得去,傷早晚治得愈。
無論悲喜,都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想何去何從?
換一種心態,也許條條大道通羅馬;換一種心情,也許柳暗花明又一村。
余生,愿你成為懂得調節心態的“高手”。
心態擺正,萬事安好!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