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我們中國傳統中祭奠祖先的日子。工作的人們也得到了3天的假期。但是,對現代的年輕人來說,祭祖已然成為一種陌生的事物,似乎不過就是陪父母走走形式而已。那么,祭祖對我們自己的人生有很大的意義嗎?我一定要回家去“跪”一下嗎?
清明節:家和萬事興
以前,清明節的前1~2日,我們還有一個傳統節日:寒食節。最早于春秋戰國時期開始興起的。是為了紀念晉國的名士介子推而設立,后來寒食節慢慢地融入了清明節之中。
一旦進入四月份,我們就發現,天陰下來了,雨水時不時灑落下來,幾乎每年如此。真就如詩所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突然間,一種肅清、憂傷的感覺來了。
雨水如線,交織天地,似乎象征著人間與靈界的聯絡。
我們的文化中,有幾個意義重大的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中秋、重陽... ...
所以,清明節首先是傳統文化的傳承,這一點我們要認可——在社會的層面上,它是個文化現象。
中國有許多文化傳承,但其中許多都圍繞著同一個主題——家和萬事興。
中國人最看重“家文化”、“和文化”。所以“家與和“也自然地體現在了清明節這個節點上。
所以,如果我們僅僅單純地去看祭祖的意義,那么”家和“二字,也已經將其意義大概體現出來了。
我們再細看看:就傳統文化的視角而言,家為什么和?
其實就是四個字:傳宗接代。
傳宗,就是從祖宗傳下來的;
接代,就是下一代的人怎么做。
家和的意義,就在于確保這種傳宗接代的不斷延續。正所謂:往者已矣,來者可追。所以我們總喜歡設立或紀念一些節日,把人聚到一起。
傳宗,傳的是誰的宗,當然是自己的祖宗。那你的祖宗靠什么去證明呢?靠的就是后代的回憶、后代的祭奠、后代的追思。
所以,古時候很講究祭奠的文化,還會鄭重其事地寫祭文。那么祭祖有什么好處呢?
你會不會發現,無論任何人去祭祖,他的內在都或多或少比平時更真實、更真誠一些。
因為大部分中國人對祖先、鬼神還是有敬畏之心的,所以會這種敬畏的能量前不自禁地表現得更真誠、更真實,更能體現出自己心誠、誠心的一面。
誠心則家和。心不誠,家不可能和,無論是多么富裕、人丁多么興旺。各懷鬼胎,算計彼此,就不是一個和睦的家。
為什么會回家會感到"有壓力"?
這也是許多年輕人所面臨的困境:一個在城市工作的年輕人,不遠萬里回家,而隨后就要面對家人的”盤問“:工作、婚姻、孩子、教育,還有各種各樣的比較... ...
所以很多年輕人覺得,回到家就要面臨很大壓力。你能感受到家,但是你感受不到和。為什么呢?
家,到底如何能夠被定義為家?
親人在一起才是家。
這個親人,并不一定有血緣關系,而是真的彼此感覺親近、真實、能夠互相關心的人。事實上,我要跟誰是家人,本身就是由我決定。這就是家的原本概念。
那為什么回家之后,你看到了家人,卻感受不到親呢?
讓我們從雙方兩個角度來談一談——
許多長輩想的并不是如何維系”現在的家“,而更關切怎么維系”未來的家“。這意味著他們對家的未來有特定的期待——我兒子、女兒將來活的好不好?有沒有尊嚴?能不能獲得很多人認同?能不能把我們家族發揚光大??
而我們回去祭祖,實際上是祭奠過去的家,是長輩們生活過,而你未必生活過的”過去的家“。
于是,心里面想著未來,但卻要去祭奠過去。這個時空的能量是對等的嗎?
所以,從家人的層面講,如果能夠錨定現在的家,能夠真切地看見此時此刻的人,許多矛盾就能夠避免,能量也就順了。
這個時候,對晚輩講的話,就不再是囑咐你將來要怎么樣,而是關心你現在的成長,現在的生活。可能再送你幾句鼓勵的話——如果想家和,就要學會欣賞和鼓勵。
同樣地,如果年輕人回到家,也不要想著繼續研究公司的事情、明天的訂單。僅僅是老老實實、安安穩穩地回去陪自己的家人,去從家人的身上感受到”祖宗的能量“——祖先曾經留下來的德行、智慧。
將這些德行和智慧收在心里,再豐滿沉甸、高高興興地離開家。
過去之所以成為過去,正因為過去留下的是經驗與智慧,我們要學會把這些智慧全部連接到自己內在,從而更加踏實地進化當下的智慧。由此,未來根本就不需要你擔憂了。
從此,你不再會感覺每次回家都是被迫的,郁悶的。因為你已經學會了定在當下,從你周圍的每個人、每個事中看見愛與智慧的連接和傳遞。
心有所定,才有未來
心無所定,身如浮萍
許多年輕人,覺得自己其實已經足夠接納父母,但父母卻不一定會接納自己,這很讓他們困惑和無奈。
其實,要訣仍然在于:你是不是”定“。我們怎么去實現這種定呢?
在家的時候,腦袋里總想著盡早離開家,這叫定嗎?或想著這幾天就忍忍吧,這能叫定嗎?
哪怕是平常與父母親講話的時候,你可能會說:”嗯,好好,別打擾我,現在正在忙“。
你想一想,如果父母每次跟你打電話,你都說我很忙、我很忙、我很忙。那么回家的時候,他們是不是很可能會給你兩個問題——今年賺了多少錢啊?對象談的怎么樣了?因為你每天都在忙嘛,他們覺得你至少得有點成果吧。
其實,歸根結底,父母親想要從你身上看見什么?他們要看見的是:你能堅定于某一個地方。
而當你真的能”定“的時候,無論是感情還是你的事業,都是定的——即使暫時還沒有結果,但是從你身上,家人必然能感受到”定“的能量。
所以你需要給的就是定,人生因為心有所定才有未來,不定就身如浮萍。于是父母憑什么能夠相信你未來的生活會很好呢?
當他們看不見這種希望的時候,祭祖就是個形式,重陽、中秋、春節也是形式,對彼此而言,都是在浪費時間。
反之,當他們看見你的定,只要你真的是沒有辦法回家,你不回去祭祖也沒關系。中秋節、甚至是過年不回去也沒關系。因為他們知道你的心,他們知道: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可以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很好,他們甚至愿意在遠方祝福你。
當你真的需要回家的時候,你可能就是一個電話:老爸,我后天就回來了。
因此,這一切的重點,并不是父母親給了我們多少壓力,而是因為我們自己有沒有真正成熟,有對自己的人生真正清晰。
祭祖的意義,在于內在的連接
從定的角度,再讓我們回到最初的話題——祭祖有什么意義?
祖宗是什么?祖宗是在那里挪不走的。祖宗、祖籍、祖墳,立上墓碑,定在那里一動不動。
祭祖,能夠連接上這種定的能量——一種堅定的,可以傳承的向心力。這就是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在清明節這個時間點去感受的。
若抱著一種慣有的思維,或者抱著忍耐的心,我們已經把這份禮物拒之門外了。
祭祖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很儀式化的事情,但說起來其實很深刻。它的意義,在于我們內在的感受,而非外在的鬼神或者無形能量。
僅僅是單純地感受,自己有沒有通過這件事而更有智慧。如此,祭祖對你就是有意義的。
反之,如果沒有讓你增益任何智慧,那它就是既浪費自己的時間,又浪費別人的時間。
清明節祭祖的習俗,本身是一份寶貴的遺產,幫助現代的每個人去收獲”家和萬事興“的圓滿。
因此,我們不妨用嶄新的、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它!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