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要和陌生人聊天,對方可能是我們在商務活動或者社交活動中遇到的人。
那么,如何能保證這樣的聊天能獲得預期的效果呢?
聊天的三個后果
先讓我來分析聊天后的三種不同后果:
1、優良后果:雙方都認為可以繼續合作,也就是雙方都認為對方是“有價值的人脈”。雙方覺得聊天過程有益,可能還有趣。
2、中性后果:雙方不會繼續合作,都不認為對方是可以利用的人脈,但也不會相互厭惡。聊天過程比較乏味,但也沒有沖突。
3、不良后果:雙方不但無意繼續合作,還會相互厭惡。整個聊天過程讓雙方難受的。
那么,上述三種后果中,我覺得最好的是取得“優良后果”,實在不行,也要獲得“中性后果”,而要盡量避免“不良后果”。
以前,我和初次見面的人聊天總是得到不良后果。原因是因為“三觀不同”。特別是隨著我的“三觀”越來越“另類”,能和我三觀完全相同的人可能只占人群的1%了。
那么,如果我繼續用原來的方法和人聊天,我不但失去了聊天過程的享受,還會錯失許多有用的人脈,我就會進入所謂高處不勝寒、孤家寡人的境地,最后導致生存道路越來越窄。
經過理性分析,我找到了自己出現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并找到了簡單實用的解決方法。現在分享給大家。
聊天失敗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我覺得導致聊天失敗的最大原因是“三觀不同”,即雙方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上大相徑庭。許多情況下還會導致雙方相互鄙視。
比如,你們本來是談商務合作的,結果吃飯時雙方為“中醫是不是科學”而爭吵得不可開交,最后根本就沒有興趣繼續商務談判了。
或者別人給你介紹了一個女朋友,見面時一不小心談到對最近中美問題的看法,結果雙方針鋒相對、劍拔弩張,最后雙方認為對方是“腦殘”,后果當然是不歡而散。
我以前一直認為“道不同,不相為謀”,意思是如果三觀不同,一切都免談,不值得交往。后來我經過理性思考,發現這樣的做法其實是非理性的。所謂非理性,是沒有做到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可以理解為“用情緒思考”。
細想一下,“三觀”有許多內容,比如對許多宏觀觀點、生活態度、人生追求的看法,估計不下100個類別。如果要找到這100個類別都與自己相同的人,那么,這樣的概率可能不到千分之一。用“三觀”來挑選合作者,會失去絕大多數機會。
所以我現在改變了以前的觀念。為了增加自己的有效人脈,我認為首先要在與人交往時將“三觀”分解到不同內容,然后根據合作的目的來決定重視和忽略哪些內容。比如,商務合作時,我就不必太在乎對方的宏觀觀點了,而更重視對方是不是有契約精神,或者有沒有提供合作價值的能力。
要避開的三個雷區
我總結出在與人聊天時,要探測并避開的三個雷區如下:
一、科學雷區
其實世界上真正具有系統科學思維的人并不多(中國與外國都一樣)。絕大部分的人多多少少都受到偽科學的影響。在與人聊天時,可以用下面的問題來探測對方科學雷區的范圍:
1、中醫:問一下對方是否相信中醫,如果發現觀點相左,這就是一個雷區。
2、星座:對方是否相信星座、血型決定了人的性格、能力甚至命運?
3、轉基因:這個問題一旦產生分歧,雙方都不可能說服對方。
4、保健品:問問對方是否相信保健品(還有類似的物品比如某些化妝品)的功效,這也是一個了解科學素養的重要問題。
二、宏觀雷區
由于受到的教育、接受的信息、形成的思維方式不同,人們在宏觀問題觀念上會產生嚴重的分歧,這些觀念主要包括:
1、對傳統的看法:通過這個問題基本上可以區分兩種不同的宏觀觀點。
2、對國際關系的看法:這又是一個容易讓雙方情緒激動甚至相互鄙視的雷區。
3、對中國近代史的看法:對從清朝到現在三種不同體制的看法也容易分清雙方的宏觀觀點。
三、道德雷區
這個雷區主要包括下列兩方面:
1、等級觀念:對方是不是喜歡用權力、等級來規范社會與人際關系?對方是不是在企業、家庭中崇拜權力?
2、獨立觀念:對方是否喜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際關系?對方是崇拜哥們義氣、兩肋插刀的東方式友情,還是更喜歡“親兄弟明算賬”的西方式友情?
避開雷區的兩種方式
如果發現上述任何雷區,你馬上就要判斷這個雷區是否會影響你和對方合作的目的。比如,當你向對方推銷產品時發現對方的宏觀觀點與你完全相反,此時,宏觀觀點就是要避開的雷區,否則會影響你推銷產品的目的。
如何避開雷區,我建議采取下列兩種方式:
1、改變話題。即將談話內容轉移到雙方沒有分歧的領域。我最常用的方式是問對方:“你最近忙不忙?”然后開始談對方的工作和生活,這些方面一般不會出現矛盾。
2、偽裝自己。也就是假裝自己認同對方的觀點。雖然這樣會讓自己難受,但為了達到目的,有時也不妨委曲求全一下。畢竟這也不會傷害對方,應該屬于“善意的謊言”。
在與有商務關系的人聊天時,如果我需要對方的資源,但與對方的“三觀”大相徑庭,我甚至也會主動向對方認錯,并改為稱贊、表揚對方的觀點。因為我在心里非常明白:不要和錢過不去,正所謂“見鬼說鬼話”。因為要改變對方的觀點(即使對方的觀點錯得離譜)不但不可能,還不是自己的義務。
在雷區中尋找樂趣與收獲
有時,我發現對方在某種觀念上與我完全相反,但為了達到我的目的(主要是利益上的),我還是必須與對方交往,但為了減少交談過程對我的“精神折磨”,我想到了一個“高招”,就是把對方當成科學研究的對象,自己站在研究者的角度來對待與對方的聊天。
比如,我會站在醫生的角度來分析對方的大腦是因為什么原因受到如此大的損害的。這得益于我的醫學背景。我覺得這樣的角度不但不會讓我反感對方,反而讓我產生“醫生對病人的同情感”。有時我會用這句話安慰自己的情緒:“他小小年紀就得了腦殘,真不幸啊”。
又比如,我發現一個受過高等教育、在國外留學并有高級學術職稱的人出現明顯的“邏輯腦殘癥”,我就會分析他的不幸遭遇是因為哪些因素造成的。
還比如,某個位高權重者的宏觀觀點愚不可及,我就會分析思考他到底是“騙子”還是“傻子”。如果是騙子,我會欽佩他的演技;如果是傻子,我會可憐他的不幸。
無法避開的雷區
有的雷區是無法避開的,因為避開了就會影響你交往的目的。比如,你想尋找人生伴侶或者建立長遠的友誼,但你發現雙方在重要的三觀上完全相反。那么,你可能每天都要忍受對方的“錯誤觀念”,有的觀念還會影響你的利益,那么,這樣的雷區是無法避開的。唯一的方法是立即結束交往。
找到心靈的摯友
如果你發現某人在絕大部分觀念上都與你相同,那么,這個人很有可能變成你一生的摯友。自從我2005年開始發表自媒體文章以來,通過“以文會友”的方式,我找到了不少這樣的朋友。他們可能遠在萬里之外,有的朋友交往超過十多年卻從未謀面,但我們知道雙方心靈相通,完全理解認可對方,還能在思想上相互促進提高。這也不失為人生一大幸事。
有一次,我去某地進行一次商務拜訪,對方是一個院士,比我大二十多歲。本來是我去請他吃飯并求他辦事的。結果我們交談一個小時后都發現雙方的三觀驚人的一致,并且對人生與世界上許多問題都有相同的興趣與研究。結果,他一定要請我吃飯并且和我聊到深夜,雙方都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我不但辦成了商務,還結交了一個朋友。
這樣的“好運”在我的職業生涯中發生了許多次,它也讓我的人生更精彩。這些都是“交流三觀”帶來的收獲。
小結
我認為,人生的絕大多數轉折都來源于與陌生人的聊天,也可以理解為“人生都是因為偶遇”。
回顧我至今的人生道路,真的就是一系列偶遇聊天的結果。其中最奇特的一次聊天是在日本東京,在第14屆國際法科學大會的茶歇時我與一個英國法醫學教授聊天不過十分鐘,他就決定邀請我去英國工作,從此我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
同樣,也有不少人通過與我聊天后改變了職業和人生方向,包括找到了實習、工作機會,其中還有人進入了我們公司。
所以,人生的幸運與不幸,都可以從聊天開始。而聊天中如何面對雷區,決定了人生道路。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