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其實我們的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加在這些事情上的觀念。
當你認真去反思過往的所有煩惱,不難發現讓我們陷入糾結的問題,換一個角度來思考,便可以快速找到突破口。
試試問自己下面這幾個問題,如果你也有同樣的困擾,那么今天的分享,你有必要去認真品讀。
為了新的開始,不要再被自己的心蒙騙了。
是不是感覺思路固定封閉
不得不屈從強大的慣性思維
人們遵循之前固有的思路去思考問題,就像物體的運動產生的慣性,強大的慣性思維會使人們的思想固定封閉而形成盲點,缺乏突破和創新。
鳥籠效應,很有意思地說明這一點。
鳥籠效應
1907年,心理學家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
兩位學者圍繞著一個有趣的賭約爭論起來。詹姆斯說:“我有個辦法,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只鳥。”
卡爾森不信:“不可能,我壓根沒想過要養鳥。”于是,詹姆斯為卡爾森送上一只精致漂亮的鳥籠。從那天開始,到卡爾森家里的訪客總會在看到空的鳥籠之后,關切地問他,“你養的鳥去哪里了?”
卡爾森一次次的解釋只能換來客人更加困惑的眼光。久而久之,卡爾森不勝其煩,無奈只好買了一只鳥。
他被詹姆斯的“鳥籠”完完全全地控制住了,自我的意識消失,陷入了被別人操控的結果。
因為別人送了一只鳥籠,所以養了一只鳥。這種被別人用習慣思維的邏輯推理誤解,并且最終屈服于強大的慣性思維的事情,生活中并不少見。
很多時候,我們不就是先在自己的心里掛上一只籠子,然后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滿一些什么東西嗎?無意識被其他事物操控,然后被這些事物所累。
鳥籠效應有時很難擺脫,但只要合理運用,也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幫助。
人人都知道讀書很重要,但是要養成讀書的習慣并不是很容易,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給自己設置一個“鳥籠”:試試把床頭的書敞開。敞開的書會比合上的書更想讓人讀書。
減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這才是鳥籠效應的真正啟迪所在。
重新返回工作崗位
找回工作狀態是不是異常艱難
有人說,這很正常,就是典型的“節后綜合癥”,也有人說,這是“萬事開頭難”的體現。這不無道理,“飛輪效應”的理論正支持了這一點。
飛輪效應
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復地推。
達到某一臨界點后,飛輪的重力和沖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
飛輪開始轉動時需要的能量,其實是每次痛苦的突破拓展和積累。這是在為了形成屬于自己的體系而做準備。一旦體系能夠彼此支撐,那么它的運作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現在就開始。
寫作文,最難的是開頭;造房子,最難的是打地基;準備迎接新的挑戰,過了心理的難關,之后的問題總會迎刃而解。
有人不信,說“反正萬事開頭難,然后中間難,最后結尾難”。可若是開頭不奮力一搏,連看到中間的機會都沒有。
相信“飛輪效應”不是追求一勞永逸,而是在一開始跟想打退堂鼓的心理較量,別讓它拖住你前進的步伐。
負面情緒會突然冒出來
甚至像黑夜般吞噬你
學會管理情緒,才能掌控人生。這一點,野馬結局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野馬結局
在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種蝙蝠常叮在野馬的腿上吸血。
它們將鋒利的犬齒扎入野馬的身體,每當這時,有一些野馬不以為然,但有一部分野馬會暴怒地狂奔,甩動尾巴,拼盡全力要把蝙蝠甩掉。可這完全無濟于事。
最后,這些小蝙蝠們吸飽了血,高高興興地離開,而很多倒霉的野馬卻暴斃而亡。
動物學家研究發現,其實蝙蝠吸的血量非常少,遠不足以致死。這些野馬的真正死因是:暴怒和狂奔。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野馬結局”:控制不住情緒,將會招致可怕的惡果。
很多時候,你的暴怒,只是暴露了你的無能,你沒有更巧妙、優雅、智慧的方式去解決眼前的矛盾和問題,你只能爆發出原始的本能,野獸般咆哮。
針對別人的行為動怒,就跟向一塊橫在我們前進路上的石頭大發脾氣同等的愚蠢。真正智慧的人,不會因為他人的過錯,挑起自己的情緒,最后讓事情的發展越來越糟。
相反,他們豁達、眼界更高,他們看到的都是更重要的本質,一切指責、暴怒,在他們眼里如同一陣風吹過,什么也不能改變。
負面情緒就像黑夜,唯一能做的是帶光進來。當發現所有事情都不如意,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陷入了情緒的困境。冷靜一下,總沒錯,不糾結不糾纏,放大自己的格局,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
處理生活工作中的人際關系
你是不是感覺力不從心
我們都很清楚“見人下菜”的社交法則,也熟知各種社交“潛規則”,還是很難做好“人情”這篇文章。
南風效應,這個小學課本里就提到的故事,現在看來更有一番啟示意味。
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拉·封丹寫了這樣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使出渾身解數,狂風呼嘯,試圖吹掉行人身上的衣服。結果行人為了抵御寒冷,便更加把大衣裹得緊緊的。而南風徐徐地進行吹動,使天氣溫暖起來,陽光普照。行人因為覺得暖和,相繼脫掉大衣。這場比賽,是南風獲得了勝利。
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時,一旦方法錯誤,那么不但不會有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聰明的人需要擁有一定的“彈性”,溫柔靈活比極端刻板更有效果。
感人心者,可先乎情。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不論你扮演什么角色,記住一切從“心”開始,給人以肯定和賞識,以情動人,形成一個“溫暖”的良性循環。
允許別人比自己優秀,是一種聰明的處世法則。有的時候,處處給自己樹敵、只想著強硬地和對方比拼,最后吃虧的只能是自己。
但是,如果學會靈活地和自己的競爭對手相處,各取所長,互相合作,正面的效果就會有所體現。這些都是南風效應帶給我們的啟示。
覺得自己一年很努力
卻依然沒有任何長進
方向不明的盲目前進,即使堅持再久也是無用功。毛毛蟲效應告訴我們,不光要埋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
毛毛蟲效應
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做過一個實驗:將毛毛蟲首尾相接,圍成一圈放在花盆邊緣,在不遠的地方撒一些松葉作為它們的食物。然而,毛毛蟲夜以繼日地、不停地繞著盆轉圈,沒有因為饑餓轉向食物,最終精疲力竭,相繼死亡。
很多人總是用“做了多少”來評價工作質量的優劣,并不關注結果。他們盲目地跟隨著既定的路線,從未想過重新思考“重生”的方向。
這是“埋頭拉車”,一味追求前進,但大多方向不明。終有一天傾盡所有才發現,做的都是無用功,而滿足感全都來自自我感動。
有人說,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不斷安慰自己,無論經歷什么,都將成為我的一部分。
當新的工作生活來臨,每個人也需要尋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如果覺得停滯不前,不要再埋頭苦干,試著抬起頭,看看周圍是否有更廣闊的天地、更開闊的視野。
認清自己的心,這是不忘初心;找對自己的路,這是聰明前行。
未來,去迎接全新的開始,讓我們一起加油!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