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陜南旬陽有這么一句口頭禪:一天不見酸,好似一天沒吃飯;三天未見酸,走起路來打前竄;十天未吃酸,山珍海味口難咽;美美一碗漿水老豆腐,那滋味堪比那活神仙。這個酸,就是旬陽漿水的酸。漿水點豆腐,那可是當地有名的美食。
說起旬陽漿水豆腐的來歷,還真有一段神奇的傳說:據傳北宋真宗皇帝的劉貴妃、李貴妃同時懷孕并生產,劉貴妃為爭當皇后,將李貴妃所生之子換成了一只剝了皮的貍貓,污蔑李貴妃生下了妖孽,真宗皇帝大怒,將李貴妃打入冷宮,而將劉貴妃立為皇后。后來,天怒人怨,劉貴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貴妃所生男嬰經過波折后被立為太子,并登上了皇位,這就是宋仁宗趙禎。在包拯的幫助下,仁宗皇帝得知真相,并與已雙目失明的李貴妃相認,而已升為皇太后的劉貴妃畏罪自縊而死。
那只被剝了皮的貍貓其實未死,因它是劉貴妃心愛的寵物,為陷害李貴妃不得已而為之的事,在達到目的后,命心腹太監桂公公攜帶銀兩前往陜西的耀州府藥王山醫救,不料藥王仙逝,手下弟子無力醫治,轉而推薦其到洵州府張河鄉尋武神醫施治。武神醫也是久負盛名,專治跌打損傷,植皮接骨。桂公公用盡銀兩,最終被妙手回春的武神醫施以外敷陳皮、內食瓊漿而獲重生。瓊漿,也就是大豆浸泡后而磨的漿。這時,劉貴妃已死,桂公公失去庇護之人,竟流落到洵州這窮鄉僻壤之地。
無技、無能又無錢的桂公公,只能棲居在鄉下的一位老婆婆家中,免強維持生計,艱難度日,還要負擔照料護理貍貓的任務。有一日,老婆婆與桂公公忙于農活,忘記把熬好了的豆漿從鍋中盛到碗中,這只貍貓也是餓急了,跳上鍋臺,把裝漿水的罐子打翻落入鍋中。回家后的老婆婆發現,白花花的豆漿凝聚成一團團固狀,入口一嘗,味道極美。這位婆婆年青時候也是一位巧婦,后來經她用心琢磨,多次嘗失,終于用漿水點化豆漿,再裝入竹筐壓出去水分,形成固體的豆制品。為懷念早逝的丈夫,她把此物稱為“豆夫”。
那時候,張河山高人稀,也沒有形成集市,每天婆婆就讓桂公公挑起兩扳漿水豆夫去叫賣,好多人都從廚房跑出來,圍著桂公公買他的豆夫,一傳十、十傳百,不久,就把漿水豆夫的美名傳到了洵州衙門,縣太爺叫了手下人前去買回一碗,吃過后,嘆為神物,立刻安排老婆婆與桂公公來州府開了作坊。因洵州府緊靠漢江,水路十分發達,南來北往的商賈云集于此,一時商會林立,馬幫如蟻,成為漢江沿岸最大的商埠重地,上漢中或下漢口的商船途經此地,都會慕名靠岸前往,一大碗漿水豆夫囫圇吞下,客人覺得吃的還不過癮,總會再來上一碗,走時也不忘用瓦罐裝上幾碗,帶回家讓婆娘和娃子享受。因了地理位置的優越和貨真價實,洵州的漿水豆夫,也很快就得以傳播,老婆婆與桂公公也樂得賺的盆滿缽滿,一時成為富甲一方的“土豪”。縣太爺為表彰老婆婆這一創舉,把“豆夫”改名為“豆腐”,封老婆婆為“豆腐西施”;那只吃盡苦頭,受盡磨難的貍貓也因碰翻漿水罐在豆腐的形成過程起到啟發性的作用而被封為“招財貓”。以其原型,人們鑿巖成窟,雕刻出不同形狀的貓形形態,供人們祈福招財,保佑平安。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