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江西日報》編輯整理 內畫和鼻煙、鼻煙壺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鼻煙是將煙草精工炮制并混入香草、香料花露研制而成的褐黃色粉末,在明朝萬歷年間由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作為貢品傳入中國。人們先是利用傳統藥瓶盛放鼻煙,后來利用了多種材質和制作工藝來完善鼻煙的盛具。相傳極愛鼻煙的清康熙帝設立了我國第一個玻璃工廠,專門制作鼻煙壺,賞賜給大臣和外國使臣。
清代的鼻煙壺有金屬胎琺瑯鼻煙壺、各種玻璃制鼻煙壺、玻璃胎畫琺瑯鼻煙壺、玉石鼻煙壺、瓷鼻煙壺、牙角竹木鼻煙壺、漆鼻煙壺以及內畫鼻煙壺。內畫鼻煙壺算是其中的后起之秀,其他種類的鼻煙壺都是利用已有的工藝美術進行創作,唯獨內畫技藝是專為畫鼻煙壺而誕生的。它將工藝技術與傳統書畫藝術巧妙地融為一體,使鼻煙壺由純粹的實用盛器,升華為一種微型工藝品種,至今仍閃耀其燦爛的光輝。
內畫鼻煙壺的起源
內畫鼻煙壺的起源有許多傳說。相傳清朝乾隆末年,一個地方上的小官吏進京辦事,事情被一拖再拖,沒有辦成,這時他的錢糧耗盡,只好寄居在京城的一所寺廟里。小官吏嗜好鼻煙成癖,當玻璃鼻煙壺中的鼻煙用盡時,他便用煙簽去掏挖壺壁上黏著的鼻煙灰,在內壁上形成許多的劃痕。這個鼻煙壺讓一個有心計的和尚看見了。和尚通過試驗,用竹簽烤彎削出尖頭,蘸上墨在透明的鼻煙壺的內壁上畫上圖畫,這種奇特的畫就誕生了。
內畫鼻煙壺的起源還有一個版本是,清朝道光年間,北京有個能寫會畫的人叫胡金錄,喜好聞鼻煙,家境破落后買不起鼻煙,就用筷子撓鼻煙壺內壁上的煙垢過癮。有一次偶然發現,筷子在煙壺壁上劃出的條紋挺好看,他于是把筷子削尖,在煙壺內壁畫上花卉。內畫鼻煙壺的雛形因此產生。
內畫鼻煙壺的流派
內畫藝術分為京、冀、魯、粵四大流派,其中以冀派內畫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發展最快、影響最大。冀派內畫的發源地河北衡水因此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內畫之鄉”。但四大流派均起源于北京,其中京派的歷史最為久遠。北京是中國明清兩代王朝的皇都,也是內畫鼻煙壺的發祥地。內畫畫工們汲取京都深厚的文化底蘊,逐漸形成詩、書、畫、印并茂的京派藝術風格。魯派畫工云集地在山東博山,其最大特色是能夠利用瓷器上的釉彩在鼻煙壺的內壁上作畫,然后烘燒形成內畫鼻煙壺的瓷釉畫,即使盛水畫面也毫不受損。粵派是一個年輕的派系,以艷麗的色彩和裝飾風格著稱于世。
冀派是當代形成的,雖然形成時間較晚,然而現在冀派內畫鼻煙壺及其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最多。衡水內畫堪稱現代中國內畫的代表。冀派使用的內畫工具為創始人王習三自創的金屬桿勾毛筆,即“習三彎勾筆”,筆桿直彎,可隨意改變方向。冀派內畫的藝術特點是精皴細染、造型準確、風格典雅,以國畫色和油畫色綜合表現手法模擬多個畫種的畫面效果,尤其是在肖像題材方面的創作尤為突出。
壺內方寸反作畫
內畫鼻煙壺的制作工藝考究,一件完美的內畫壺,需經選料、制胚(壺)、壺內書畫、裝潢四項工藝流程。其用工少則幾周,多則數月。內畫鼻煙壺的材料多為水晶、玻璃,或瑪瑙、茶晶、琥珀等材料。最初的內畫鼻煙壺是內壁沒有磨砂的透明玻璃壺,因為內壁光滑,不易附著墨和顏色,只能畫一些簡單的畫面和圖案。后來,藝人們用鐵砂和金剛砂加水在鼻煙壺的內面來回地搖磨,這樣使鼻煙壺的內壁呈乳白色的磨砂玻璃,細膩而不光滑,容易附著墨色。內畫藝術家以頂部彎曲的竹筆,或再在頂部綁上狼毫,通過不及盈寸的纖維壺口,在壺的內壁作畫,內容主要有歷史人物、神話傳說、仕女、書法、山水、花鳥等。人們透過透明的玻璃看到里面的作品。
內畫與廣州玻璃畫有相似之處,即都是畫在背面。不同之處在于,玻璃畫用油畫顏料在玻璃背面畫成,供人們從正面觀賞,其畫筆不受空間限制;內畫用鉤形細筆蘸上墨色,畫家將畫筆從直徑0.5厘米左右的小壺口伸入器內,在煙壺內壁上進行艱難、細致地藝術創作,這比玻璃畫難度更大。作畫時,畫師需全神貫注、氣沉丹田,發力于腕、行氣于筆,將大畫之精神融于方寸之地。內畫極費目力,內畫家工作半小時后稍事休息,每兩小時便要閉目養神。他們于小小的壺中創造出精妙入微的書畫作品,也使鼻煙壺工藝在晚清衰退之后重放異彩。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