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jù)《北京青年報》編輯整理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端午節(jié)是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作為收藏愛好者,在火花方寸中慢慢品味《離騷》、《九歌》等傳頌千古的詩篇,追思屈原的愛國情懷,別有一番意義。
火花,即火柴盒的封面貼花,對于大多數(shù)市民來說并不陌生,雖然僅方寸般大小,卻是藝術的結晶,給人以知識和美的享受。
屈原投江地的湖南,生產(chǎn)了不少屈原題材的火花,如我手中這套湖南平江火柴廠,在上世紀70年代出品的“屈原”火花,采用了虛實對比的布局、簡潔夸張的造型,展現(xiàn)了不同姿態(tài)的屈原。火花上,屈原或仰天長嘆、或捧簡凝思、或憂心如焚,其憂國憂民的情懷令人肅然起敬。
我收藏的另一套火花,是湖北麻城火柴廠上世紀70年代出品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套花共8枚,主版以線描塑造了一個正氣凜然的愛國詩人形象,副版則配有《九歌》中的“東君”、“山鬼”、“少司命”、“湘君”、“湘夫人”等人物圖案。從不同側(cè)面,生動再現(xiàn)了屈原愛國、求真、向善的偉大情懷。
無獨有偶,我的藏品中還有上世紀80年代江蘇南通通燧火柴廠和天津火柴廠分別出品的“古代詩人”和“中國古代詩詞”套花中,均有“屈原”火花。兩枚火花的副版上均印有《離騷》的詩句,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了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執(zhí)著、不屈,他那種無畏的精神和堅定的信念讓人敬仰。
剪紙藝術與火花的結合更加傳神,2002年,江蘇南京火柴廠出品的“古代詩人”套花中的“屈原”剪紙火花,簡潔幾刀就剪裁出了一個性格鮮明、剛正不阿的屈原形象。
我還收集了一款屈原“錯版”火花,從收藏的角度頗為珍貴。重慶涪陵地區(qū)火柴廠曾出品了一套“歷代詩人”火花,第一枚“屈原(戰(zhàn)國)”火花設計精美細膩,構圖簡練飽滿,線條靈動飄逸,人物栩栩如生。但遺憾的是,設計者由于疏忽,將《史記·刺客列傳》中荊軻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印到了火花中,實屬張冠李戴。
此外,北京、湖南長沙、云南大理、四川資中火柴廠分別出品的“中外文化名人”、“中國古代歷史名人”、“古代詩人”和“中華名人”等套花中均有“屈原”形象。這些火花或者圖文并茂,注重知識性,或者以美工取勝,令人賞心悅目。
在一元打火機隨處可見的今天,也許很多人已經(jīng)把火柴給遺忘了,但對于喜愛火花收藏的人來說,那就是歷史。端午來臨,讓我們在方寸之間觀“花”憶屈原,輕輕劃一根歷史火柴,望著那橘紅色的火苗,足以點燃我們很多美好的精神回憶。